第C4版:生活常州

“社区能人”开公益课,带动居民实现个人价值

文化圈拓宽“邻里圈”“生活圈”

  居民们在进行书法创作 通讯员供图

  “同学们,今天继续临摹《礼器碑》,首先读帖,领会其神韵、风格和特点。要注意每个字的结构,尤其是笔画的长短、粗细、轻重、向背与转折……”近日,常州经开区潞城街道曙兴社区第九网格党群直通站墨香萦绕,55平方米的空间坐着20多个居民,既有古稀老人,也有年轻男女,社区居民王国社担任书法老师,正指导大家学习书法。这样免费的书法课,已经持续了一年多。

  

  李甜 陆文杰

  “社区能人”开书法公益课

  社区网格员入户走访时,听到了“两种声音”:有的居民精神文化需求高,却苦于家附近的兴趣班较少;有的居民多才多艺,却“大隐隐于社区”。让两者“互补”,为何不鼓励社区居民“能者为师”,打造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去年9月,曙兴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二楼国学课堂,邀请“社区能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王国社“出山”,开设书法公益课,所有社区居民均可报名。“按照党群服务中心平常的开放时间,有些居民白天上班,就没法上课。”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沈华介绍,今年9月,社区新建第九网格党群直通站,再添书法学习阵地。“如今,书法课分为白班、晚班,居民可自行选择。”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王国社专门制订了一套课堂规矩:上课必须签到、不准迟到,如果有事,需要向“班长”请假,课后还需完成每周作业,“通过公益课,我希望培养出更多‘专业’的书法爱好者,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网格党群直通站,俨然成为了“家门口”的文化课堂。纸墨之间,传承薪火。白天上班,晚上学习,40岁出头的居民邓玉贵,是一名高级会计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名了书法课,坚持了一年多,“沉浸在笔墨书香中,能够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每周,邓玉贵都苦练十几小时,家里贴满了书法作品。

  作为书法课的“元老”,60岁的杨文玉从“小白”进阶至“大神”。“小时候没条件学习书法,一直有热爱有情怀,一看到社区推出书法课,立马就报了名。”在王国社的鼓励下,杨文玉参加了不少全国书画大赛,也拿到了一些奖项。

  公益课衍生“社区文化圈”

  不仅如此,“小小公益课”还衍生出“社区文化圈”。“常乐”“平安”“顺心”……居民们在书签、团扇、杯垫等载体上进行书法创作,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

  借力“国潮热”,这些文创作品被摆上曙兴集市、遇见潞城·城市生活节等,备受年轻人喜爱。家住蔚蓝天地小区的徐菁给孩子购买了一把书法团扇。“小朋友对文创作品特别感兴趣。”

  曙兴社区党总支书记谢烨介绍,社区新小区较多、年轻人比重大,这些文创重颜值、接地气、有内涵,将传统文化外化于生动、丰富、互动感强的表现形式,形成了文化效应,更能吸引年轻人,“未来,我们将结合节气,设计多样的文创作品,并融入潞城本地特色元素。”

  “文化圈”还拓宽了“邻里圈”“生活圈”。为了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赋能,带动居民实现个人价值,社区文创作品的售卖所得全部用于培育心乐社会工作服务站。“服务站由女性居民组成,其中‘全职妈妈’比例过半。”服务站负责人朱尕頔介绍,社区着重招引宝妈参加书法公益课,帮助她们掌握技能,找到创业方向。

  服务站成员还设计了常州地铁打卡印章,体现城市文化之美。“全职妈妈”王瑜萍上了几个月的书法课,还带动孩子一起学书法。

  书法公益课开办以来,社区里一些变化悄然发生:春节写春联活动原本“无人问津”,现在大家“争先恐后”;居民们拎的手提袋、用的夹子和红包都换成了“书法款”;邻里关系更加和谐,更多“社区能人”摩拳擦掌,准备当老师、传文化……

  “今年底,社区计划举办线上书法作品展,依托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书法魅力,从而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追求。”谢烨表示,社区将不断挖掘居民的兴趣爱好,组建书画、舞蹈、声乐等多支文艺队伍,蹚出文化惠民的新路子。“以后,社区会有一批‘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