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新知/时事

嫦娥奔月,为何选中月背南极?

嫦娥六号任务器箭组合体完成垂直转运计划

扫码看视频

5月3日,嫦娥六号将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奔赴月球。嫦娥六号任务将突破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采样和月背起飞上升等关键技术,实施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同时开展着陆区科学探测和国际合作。此次任务在综合考虑地月位置关系等因素基础上,工程团队应用“窄窗口多轨道”发射技术,为火箭在连续两天、每天50分钟的窗口内,共设计了10条奔月轨道。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是钟寅 图据新华社

月背南极为何诱人?

人类已对月球进行了多次采样返回,均是在月球正面完成。嫦娥六号任务,将实现人类首次开展月球背面取样的愿望。

为何嫦娥六号将登月目标选在了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探月工程三期副总设计师、地面应用系统总师李春来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月球南极地区有低洼的环形山坑底,也有高耸的山峰,地形非常复杂,极区内的某些地区可以连续暴露在阳光下数月甚至更长时间,而不受阴影影响,光照充足,并且附近的永久阴影坑内可能存在水冰,因此这里成为建立栖息地的良好备选。

峰顶阳光充足,意味着未来月球基地可以实现能源自给。阴影坑中,若能找到水冰,则意味着可通过电解等手段获得氧气和氢气。月球上没有大气层,氧气是人类在月面驻扎和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之一。氢气液化后也可作为优质火箭燃料,有效解决月面运输、地月往返及向火星等更远星球飞行的燃料需求。

而且,科学家们从遥感图像里面判断,南极-艾特肯盆地可能是太阳系里面自然天体上最大的陨石坑,在此有望获取月球深部物质的信息,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因此,国际航天界早有共识,人类未来在月球建立“前哨站”,南极-艾特肯盆地是最佳选址之一。

今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曾介绍,嫦娥六号将执行月背采样返回任务;嫦娥七号将于2026年前后发射,开展月球南极环境与资源勘察;嫦娥八号将于2028年前后发射,开展月球资源原位利用试验。

据悉,国际月球科研站是中国发起,联合多国共同研制建设,在月球表面与月球轨道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可扩展、可维护的综合科学实验设施。计划2035年前建成基本型,以月球南极为核心,建成功能基本齐备、要素基本配套的综合科学设施,开展常态化科学实验活动和一定规模的资源开发利用。

可见,中国探月未来一段时期,都将围绕月球南极展开。通过嫦娥六号、七号、八号任务,开展月球相关资源勘察、科学研究和科研技术验证,将促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建设。国际合作前景无限

近年来,我国空间技术能力实现重大跨越,建成深空探测重大基础设施,并与全球多个国家建立合作,这些都为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嫦娥六号任务还搭载了法国的氡气探测仪、欧空局的负离子探测仪、意大利的激光角反射镜、巴基斯坦的立方星等4 个国家的载荷和卫星项目。

着眼未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机构参与到探索月球的征程中。今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开幕式上,现场发布有关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进展和嫦娥七号任务国际载荷搭载项目的最新消息。国际月球科研站新增尼加拉瓜、亚太空间合作组织、阿拉伯天文学和空间科学联盟3个合作国家、机构。嫦娥七号任务国际载荷搭载项目,根据载荷的科学目标、工程可实现性等原则,最终遴选出埃及、巴林、意大利、俄罗斯、瑞士、泰国、国际月球天文台协会等7个国家、国际组织的6台载荷。

2023年10月,第74届国际宇航大会期间,国家航天局发布公告,面向国际社会开放嫦娥八号国际合作机遇,欢迎各国与国际组织加入,开展任务级、系统级、单机级合作,共同实现更多重大原创性科学发现,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嫦娥八号任务国际合作将优先考虑具备开展器间交互、联合探测的任务级合作,具备月面基本操作能力的月面机器人,以及其他互补性的科学载荷和科学创新性强的合作项目。嫦娥八号着陆器开放200公斤载荷资源,独立模块质量不超过100公斤,用于开展系统级和单机级合作项目。

嫦娥八号任务国际合作项目意向书申报截止时间为2023年12月31日,计划在2024年4月完成初步遴选,9月完成最终遴选,确认合作项目。国家航天局官网将持续发布相关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