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镇榜单出炉。现代快报记者梳理发现,江苏共有40个小镇上榜。其中,前10位里江苏占7位,苏州昆山市玉山镇排名第一。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小镇强是县、区强的有力保障,在此前出炉的百强县、百强区榜单上,江苏都以绝对的数量优势霸榜。
江苏为何有这么多强镇?江苏小镇到底强在哪?南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周晶晶认为,百强镇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而区位优势是苏南强镇密布的重要因素,但敢为人先、守正创新,能在一次次产业更迭中站上潮头,这才是苏南小镇群星密布的关键所在。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宋体佳
40个小镇蝉联全国百强,7个强镇挤进前十
近日,由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指导,竞争力智库、北京中新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2024乡镇高质量发展交流会上,《中国乡镇综合竞争力报告2024》——“2024中国百强镇名单”正式发布。江苏40个强镇蝉联榜单。
其中,去年排名14的苏州吴江区黎里镇挺进前十,让江苏上榜前十的强镇从去年的6个变成了7个。此外,江苏上榜小镇的整体排名较去年略有上浮。
记者注意到,江苏40个上榜小镇中,23个来自苏州。昆山下辖10个乡镇中,仅锦溪镇和周庄镇未上榜。其中,3镇位列前十。
实际上,作为国内经济发展的“优等生”,不管是百强镇还是千强镇的排名,江苏从未让人失望过。和“中国第一县”昆山一样,昆山玉山镇也在这两年突飞猛进,成功摘下中国第一镇桂冠。
《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22(乡镇卷)》数据显示,全国共有95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10亿元、户籍人口超5万人的超级建制镇,其中41个在江苏。
GDP位居第一的苏州昆山市玉山镇去年是2993亿元,排名第二的广东佛山狮山镇去年为1370亿元。排名第三的苏州张家港市杨舍镇,去年的GDP同样迈过千亿大关。而赛迪研究院《2023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显示,在全国1867个县级行政区中,GDP突破千亿的只有54个。
排名73位的扬州江都区仙女镇,2022年的GDP为544亿元,这个数据同样可以比肩国内大多数县城。
“敢为人先”是江苏的强镇密码
在外界看来,地处产业基础好、优势明显的江苏,这些小镇没有理由不强。但鲜有人会思考,江苏的产业基础从哪来?为什么会这么好?
“苏州早年就做了布局,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苏锡常靠近上海,外资企业以及国内一些大公司都喜欢把总部放在上海,具体的生产则分布在江苏、浙江等地。”南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周晶晶认为,承接上海的产业辐射是苏南地区获得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敢为人先、守正创新才是苏南地区强镇密集的关键所在。
以苏州张家港市杨舍镇为例,这个位列百强镇前三的强镇,1978年在苏州所有乡镇中排名倒数第一。改革开放初期,杨舍镇果断转变经济模式,从农业到农副工全面发展,1985年就成了江苏首个工业产值过亿的乡镇,次年入选苏州8个明星乡镇榜首,为此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杨舍镇实现命运逆转的前一年,苏州昆山市玉山镇自筹资金,办起中国首个“自费开发区”,转动走向全国第一强镇的命运齿轮。公开消息显示,直到1992年,这个“编外”开发区才转正成为“国字号”,也就是今天的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此同时,玉山镇完成了自身第一次产业升级。
再看无锡和常州,作为“苏南模式”的主要策源地,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率先探索发展乡镇企业的富民之路。当时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的一个又一个乡镇企业,为往后的制造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开数据显示,早在2022年,常州的制造业就排到了全国第6名、江苏省第1名。此次上榜的常州湖塘镇、薛家镇以及无锡的洛社镇等都以制造业见长。
周晶晶分析,随着交通路网的完善,苏南片区的经济发展优势越来越突出。此外,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间,面对一次次产业发展的机遇,苏南地区都能够率先规划布局,抢占潮头,进而创造出如今苏南小镇群星密布的格局。
向“新”求变是苏中、苏北突围有效途径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强镇是强县、强区的基础,在今年8月赛迪百强县、百强区等榜单上,江苏都有不俗表现:“百强县”榜单,江苏占据25席,占比达到1/4;“百强区”榜单,江苏共有15个城区上榜。
对照2023年榜单,江苏的成绩虽然稳定,但也存在“偏科”。从地域上看,40个上榜小镇中有33个出自苏锡常三市,其中苏州占23个名额,第二名无锡7个,常州3镇入席。苏中“课代表”南通有3镇上榜。此外,扬州、泰州、镇江以及盐城各有1镇上榜。
但实际上,榜单之外,苏中、苏北的强镇同样不少。比如,以白酒闻名的宿迁洋河镇、双沟镇,再比如包揽全球三分之一小提琴产量的泰州黄桥镇……这些小镇同样有着独特的优势。常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地域文化研究学者范炎培这样形容江苏镇域经济群星闪烁的现状:就像满天繁星,交相辉映。
“我在宿迁调研的时候,苏州和宿迁共建了一个产业园区,那里的管理班子以及模式全是苏州照搬过去的。”周晶晶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解决“偏科”难题,江苏正在行动。苏南与苏北的结对帮扶,带来的不仅仅是肉眼可见的产业项目落地,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比如,“年轻”的宿迁市依托优势资源,打造多个跨省电商产业园,走上别具特色的强镇富民之路。淮安的盱眙县则把一只虾的产业经济做透,撬动超300亿经济蛋糕……
“如果一些县域、乡镇能够瞄准国家看重的产业,科学布局,未来五到十年,肯定会迎来新的变局。”周晶晶认为,向“新”求变,是苏中、苏北区域经济突围的有效途径,同样也是改变江苏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