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牛首山上忆岳飞

□南京 朱东明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每当吟诵起岳飞的《满江红》,那股磅礴的英雄气概,便如汹涌波涛,在我心中激荡。立春刚过,阳光轻柔洒落大地,怀着对英雄的崇敬与向往,我们一家人踏上牛首山之旅,探寻岳飞抗金遗迹,寻觅那段激昂岁月的回响。

踏入牛首山,清新气息扑面而来,泥土芬芳与草木生机交织其中。沿着蜿蜒山路徐行,路边树木如忠实卫士,静静守护这片土地。牛首山雪梅岭的梅蕊刚抽芽,嫩黄花苞羞涩探头,似在诉说春天的故事。然而,我的心思早被历史深处的英雄事迹深深牵引。

继续沿山路攀登,眼前豁然开朗,岳飞抗金雕像映入眼帘。岳飞身骑战马,身姿矫健,宛如巍峨山峰,散发着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他手执长矛,目光如炬,坚定望向远方,似在凝视敌人动向,随时准备冲锋陷阵。那战马也似感受到主人壮志豪情,前蹄扬起,嘶鸣声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将我们带回八百多年前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站在雕像前,我不禁浮想联翩。建炎四年,年仅27岁的岳飞,怀着满腔热血与忠诚,于此地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抗金战歌。那时的他风华正茂,却已肩负起保卫国家、抵御外敌的重任。面对金兵侵扰,他毫无畏惧退缩,毅然投身战斗,以血肉之躯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

“誓将七尺酬明圣,怒指天涯泪不收。”岳飞的一生,是精忠报国的一生。他以七尺之躯,为国家安宁,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心中装着天下苍生,装着那破碎山河。在牛首山战场,他带领将士冲锋陷阵,与金兵展开一场又一场激烈战斗。每一次挥舞长矛,每一次纵马驰骋,都饱含着他对祖国的热爱与对敌人的痛恨。他的怒吼,如雷霆响彻山谷,令金兵闻风丧胆。

沿着山路继续前行,不远处便是岳飞抗金的石垒遗址。这些历经风雨洗礼的石垒,静静矗立,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它们有的已残缺不全,有的长满青苔,但依然坚定守护着这片土地,仿佛在诉说当年的战斗场景。抚摸着这些古老石块,我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岳飞和将士们修筑工事时的艰辛与汗水。这些石块,已不再是冰冷的建筑材料,而是英雄们热血与信念的象征。

在石垒遗址旁,一位精神矍铄的导游正绘声绘色地讲述岳飞牛首山大捷的故事。一群孩子围坐周围,眼睛睁得大大的,听得津津有味。老者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将那段历史生动地展现在孩子们眼前。

“话说建炎四年,金兵在江南一带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岳飞率领岳家军,怀着满腔爱国热忱,日夜兼程赶来抵御金兵。当时,金兵气焰嚣张,自恃兵力强盛,根本没把岳家军放在眼里。岳飞深知敌强我弱,不可硬拼,于是他仔细观察牛首山地形,制定了一套精妙作战计划。牛首山地势复杂,山峦起伏,树木茂密,乃打伏击战的绝佳之地,且它又是南京城南的制高点。岳家军在此就地取石,修筑石垒,在金兵必经之地设下埋伏,准备阻击从陆路北撤南京的金兀术大军。

“是日,果然有一部分金兵在牛首山附近安营扎寨。当夜,岳飞令百余人组成敢死队,身着黑衣,偷袭金营,一边放火,一边喊杀。金兵顿时惊慌失措,自相残杀,方寸大乱。另外,岳家军还派精兵埋伏在金营外围,活捉出逃金兵。同时,岳飞亲率三百骑兵、两千步兵,直奔南京大关北地,拦腰重创来救援的金兵。这一战,岳家军以少胜多,成功击退金兵,取得牛首山大捷。此后,岳家军乘胜追击,将金兵赶出占领半年之久的南京城,极大地鼓舞了南宋军民的士气,让大家看到了抗金胜利的希望。岳飞啊,他是我们民族的英雄,他的精神,就像这牛首山一样,永远屹立不倒。”老者的话语,如重锤敲击在我心上。

站在岳飞曾经抵抗金兵的地方,听着导游讲解,我心中感慨万千。那些刀光剑影已无迹可寻,唯有战场上遗留的壁垒,向后人无声诉说着这里曾经的金戈铁马。一阵轻风吹过,我仿佛隐约听到战场上的千军万马奔腾声,还有岳家军那响亮的冲锋口号。

不知不觉,太阳渐渐西斜,金色余晖洒在牛首山上,给这片土地披上一层神秘面纱。我们一家人缓缓下山,心中满是对岳飞的敬仰和对这段历史的感慨。在这个春日午后,牛首山上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岳飞的故事。而我们,也在这片土地上,与历史进行了一次深刻对话,感受到了英雄精神的伟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