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重磅/社评互动

罗永浩“休战”,预制菜的事还没完

这种不同群体各执一词的场景也表明,在这场事件结束之后,真正的考验才开始

9月13日晚,罗永浩微博突然发文称“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理由是他“要忙于正事了”。这意味着他已经单方面提出“休战”。

从罗永浩吐槽知名连锁餐饮品牌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到西贝方“应战”:否认存在预制菜、开放全国门店、表示将起诉罗永浩,再到西贝暂停后厨参观、下架“老罗”套餐,几天之间,这场席卷全网的“预制菜”之争以过山车般的方式,走到了尾声。

有意思的是,在多位餐饮老板声援西贝的同时,也有更多的网友支持罗永浩。

这种不同群体各执一词的场景也表明,在这场事件结束之后,真正的考验才开始。

如何更清晰直观地判定是不是预制菜?预制菜的使用如何更规范?这两大问题依然困扰着人们。换言之,对消费者来说,“罗西之战”无论以何种结果结束,核心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

9月13日,现代快报发表题为《“预制菜嘴仗”不能打个寂寞,该有国标登场了》的文章,表示:对于预制菜的概念,餐饮商家和消费者的理解存在巨大差异。消费者强调“现炒”“锅气”,但商家往往以“使用预制工艺非预制菜”来自辩。要弥合这种认知反差,关键是要在六部门文件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定义和范围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国标,以填补空白。

跳出这场争议的框架,既要关切企业的合法利益,也要关切包括罗永浩在内所有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正如罗永浩所言,既然预制菜合法,餐馆当然有权使用预制菜,但消费者有权知道餐馆是否使用了预制菜。问题在于,预制菜明明在市场大量存在却很少有标识,导致认知错乱、消费不透明。要根治问题,必须进一步消除关于预制菜定义、使用的模糊点,形成共识。

说到底,预制菜或许早有先例——有人拿香肠做例——但作为餐饮工业化的象征和实绩,预制菜在商业江湖中的沉浮,成为谁都不能无视的现象。

坦率地说,人们对于预制菜抱有不同的态度,这很好理解。因为即便预制菜很可口,但消费者出于习惯和口味的不同,追求“现炒”的锅气也是一种正常的消费心理。关键在于,作为餐饮企业,除了要合乎规则地使用预制菜外,也要通过信息透明、程序科学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如果一方面拼命宣扬“本店无预制菜”,另一方面却用面目可疑的菜肴对付消费者的胃,那是不能接受的行为,也必须成为下一步重点解决的问题。

对旁观者而言,与其贸然“站队”,不如冷静思考我们到底在追求何种消费体验。和食材、口味相比,权利才是最应该全力以赴呵护的。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