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市邹区实验小学,一场以“灯文化”为核心的科创教育正悄然兴起。这所地处“中国灯城”邹区镇的乡村学校,依托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将“创意灯具”课程引入乡村学校少年宫,为乡村少年搭建起一个追逐科创梦想的舞台。在这里,一盏盏充满童趣与创意的灯具,不仅装扮了教室,更点亮了孩子们心中的科创之光。
创意启航:科技教育融合地域特色
邹区镇,作为全国闻名的“中国灯城”,其灯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邹区实验小学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将地域特色与科技教育深度融合,创新性地开设了“创意灯具”课程,以“创意灯具”为核心,涵盖3D打印、智能灯具研发、人工智能等多个科创社团,旨在通过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走进创意灯具3D打印笔社团的活动教室,桌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创意灯具作品,从圣诞树、椰子树到花朵、卡通,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和辛勤汗水。
社团负责人章丹老师介绍:“我们社团目前有20余名学生,主要为三到六年级的孩子。每周五下午的社团课,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刻。”
章丹老师表示,创意灯具3D打印是一项精细操作,对孩子们的创意、耗材衔接及色彩运用都是考验。但正是这些挑战,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索欲和创造力。
成长足迹:实践创作中的自我超越
五年级学生施嘉祺是社团中的“老成员”,她展示的最新作品“兔兔寻莓”充满了童趣与创意。“这个灯展现的是邹区镇安基村里安基兔静静品尝草莓的情景,打开灯时,满满的春日感觉扑面而来。”
四年级学生包玲钰,虽然加入社团时间不长,但已经能够独立制作立体小灯具。她展示了自己设计的动物主题小灯,“这盏灯可以时刻提醒我看书,既实用又有趣。”
五年级的顾淑琪创作的“月光下的团圆夜”小灯具,展现了一家人在桂花树下赏月团圆的温馨场景。“每次创作时,看见手中的耗材变成立体造型,满是成就感。”顾淑琪感慨道。
硕果累累:课程融合促进素养提升
邹区实验小学校长周华表示,科创教育一直是学校的品牌特色。从2017年开始,学校构建了“创意灯具”课程,并逐步引入乡村学校少年宫。“我们期待通过‘创意灯具’课程,培养孩子们的创客精神和创意品质,同时增强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按照不同年级开设了不同的课程内容,并编写了六本“创意灯具”读本,从黏土制作到3D建模,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程实施上,学校力求做到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三结合”,让“创意灯具”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张敏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