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大江苏

2023年最后一班岗,致敬坚守的你们

  环卫工人张远跃

  南京站客运员马晶

  2023年12月31日,当很多人在享受假期,和家人朋友团聚,等待跨年时,还有一群人为了守护生命健康、道路顺畅、出行平安、环境卫生,在各自的岗位上紧张忙碌着,坚守2023年的最后一班岗。

  

  现代快报+记者 龙秋利 刘晓琪 杜雪迎 蔡梦莹 文/摄

  抢救室医生吕金如:竭尽全力挽救生命

  2023年12月31日下午,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忙碌如常。这里的医护人员24小时坚守在工作岗位,争分夺秒抢救生命。

  抢救室里,急诊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吕金如正在询问一名患者的病情状况。42岁的他,已经在急诊工作了19年。下午3点多,值班医生喊住他,和他分析一名患者插胃管的情况。“刚刚试了一下,这名患者插胃管有点困难,我们在想其他的办法了。”十多分钟后,吕金如刚脱下手套,和记者说明患者情况,又被另一名护士找去协调就诊通道的状况。从早上7点半算起,他基本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因为今天(2023年12月31日)医院的门诊停诊,我们急诊算是最忙的一天了,几乎满员了,从接诊的情况来看,多数是老年人,不少是急危重症患者。”在当天他分管的20个病人中,有3个用上了有创或无创呼吸机,还有几个出现了消化道出血、心梗等状况,需要实时监测生命体征。

  对于急诊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来说,节假日值班是日常。和吕金如一样,当天坚守在急诊抢救室的医护人员有45人。这一天,医护人员忙得脚不沾地。

  抢时间、救生命是急诊科的首要原则,忙起来,下班时间早就抛之脑后。前不久的一天让吕金如记忆深刻。一名网约车司机因突发心梗被送进抢救室。“在我看来是有抢救价值的,就不能放弃任何一名患者。我就和患者家属沟通,要不要上ECMO抢救,最终家属同意了,目前患者已经转入重症监护室继续抢救。”等到这名患者ECMO上机成功、做完急诊心脏介入手术,他已经在医院待了近30个小时。他坦言,因为抢救室里多数是急危重症患者,工作节奏快,压力自然也很大。

  2024年,对于吕金如来说也是相当有意义,“我大概是2004年开始进入急诊工作,2024年是迈入急诊的第20年了。新的一年,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健康。”

  交警喻何鑫:所愿皆成真,出行皆顺畅

  “从参加工作以来,2005年到今天,没过过一个完整节假日。”2023年12月31日上午,南京市交警三大队执勤三中队中队长喻何鑫正在瞻园路路口执勤,他的值班时间从当天上午7点开始,一直到第二天上午7点,喻何鑫的跨年夜格外特别。

  “咱们有一句老话叫‘群众过节、警察过关’,越是到了节假日,到了车流人流激增的时候,脑子里面那根弦你得绷着,得维护好辖区的安全稳定。”喻何鑫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个元旦假期南京市交警三大队到岗人数达到2/3以上,早在节前就已经做好了预案,尽最大努力确保市民及游客朋友能够安全舒心过好假期。

  “一般从中午12点开始,交通方面的压力就慢慢上来了,到傍晚6点左右会达到一个峰值。尤其在夫子庙及周边景区,人流密集,管控压力相对更大。”喻何鑫表示,虽然辛苦,但也值得,“城市运转的背后,各行各业都在默默付出,我们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分支。”

  “所愿皆成真,出行皆顺畅。”喻何鑫用短短十个字表达自己对于2024年的新年愿景。他表示,2023年南京迎来近30万客流量,对交警来说也是一个巨大考验。“游客来到南京,肯定想要看到更好的美景,体验到更好、更畅通安全的交通环境,我们一定会站好2023年最后一岗。”

  南京站马晶:希望带给旅客家的温暖

  “你们稍等我一下,我去接个坐轮椅的客人。”2023年12月31日上午,记者刚赶到南京站,还没来得及打个招呼,只见马晶拿着对讲机,从座位上站起,匆匆起身,脚步飞快地冲了出去。

  马晶是南京站“158”雷锋服务站的一名客运员,已经在南京站工作了13年,她的日常就是为老弱病残孕等重点旅客提供义务帮扶。2023年的最后一天,马晶需要从早上8点工作到第二天8点。

  “打车、坐公交车还是坐地铁?”马晶用响亮的声音,熟练地询问着旅客。然后将无障碍电梯的门锁打开,把坐轮椅的旅客推上电梯,再接应上同行的家属。一路上,马晶推着轮椅走在前,还时不时嘱咐跟在后面的家属“慢一点”“不着急”。

  到了出租车上客区,马晶又配合着司机将坐轮椅的旅客送进车里安顿好,转头又帮助亲属将行李放进后备厢。直到车门彻底关上,她才放心地挥挥手,微笑地说着“拜拜”。

  收好轮椅,马晶又马不停蹄地回到服务站,因为下一个预约好的旅客马上要到站了。“像刚刚那位是临时跟我们说需要帮助的,一般来说,旅客会提前电话预约好,然后我们提供点对点的服务。”

  马晶拿出预约单,上面列着11位当天需要接送站的旅客,几乎每隔一小时就有一位。

  马晶总结了三个要点——脑功、脚功和嘴功。“首先你体力必须跟得上,”马晶每天步数能达到三万步,“我们主要是帮助重点旅客上车,或者接他们下车并送出站,基本上每天都是在车站内到处跑。”其次是记忆力要好,这样才能准确地接上每一位旅客,满足他们的需求。最后是要多一点耐心,和老人交流时要多花点时间去询问。

  在马晶眼中,客运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作岗位,雷锋服务站也不只是她工作的地方。她希望旅客能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旅客的每一声感谢,也让她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她的新年愿望依旧和旅客相关:“我已经是老职工、老师傅了,希望旅客们下一次再到我们‘158’雷锋服务站的时候,能跟我们说‘姑娘,我又来了,我又回家了’。”

  环卫工张远跃:越是节假日,越要有人坚守岗位

  环卫工人是“城市美容师”。每到节假日,更需要他们坚守岗位,保障城市的洁净卫生。

  61岁的张远跃已经干了13年环卫工,主要负责老门东、夫子庙附近区域的卫生保洁工作。假期期间,他每天要从凌晨4点工作到晚上11点。“凌晨4点天还没亮,人少、车少,这时候就比较适合大面积清扫。”张远跃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清晨6点大面积清扫结束后,他会匆匆回家吃个早饭,7点准时再赶回来继续工作。“假期市民游客多,工作量相对大一些,一直要忙到夜里11点,中途就没空回家吃午饭、晚饭了,路上遇到了啥就买点,将就一口。”

  从天黑到天亮,再从天亮到天黑,张远跃的这份工作基本上全年无休。“越是节假日,越要有人坚守岗位。”这个元旦假期,张远跃每天都要上班,2023年12月30日一天,他就清扫了1500多斤的垃圾,是平时的三倍。

  在张远跃看来,这份工作虽然平凡,但十分重要,关系到城市的形象。“环境卫生搞好了,我们每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都会觉得很舒心。”张远跃说,如果听到外地游客夸赞南京挺干净的,自己也会很开心、很自豪。

  2024年到来,新的一年,张远跃希望自己能继续做好本职工作,过好平凡的小日子。“继续把环境卫生搞好,一家人平平安安的,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