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特别报道

国字号“试验田”三年种出了啥?

来看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淳经验”

  双游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的配送车间,工人们有序分拣

  和睦涧村数字农业平台展示

  花山村深挖文化资源,排练“跳五猖”等节目

  砖墙镇螃蟹养殖智能管理系统

  种田养蟹不用再“看天吃饭”,而是“知天而作”;农村大有所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南京市高淳区自成为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工作区县以来,探索出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淳经验”。三年试点收官在即,日前,现代快报记者来到高淳区,探访国字号“试验田”里的“高淳样板”。

  

  通讯员 胡双凤 陈顺祥 张潇予 现代快报+记者 徐苏宁

  探索

  关键词

  电商联动

  自建种植基地配送直达C端,吸引人才强势回归

  2023年12月21日,在漆桥街道双游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的配送车间里,工人们正在有序地分拣蔬菜。“我们有自己的种植基地,辣椒、青菜、萝卜……光各类蔬菜每天产量有4000斤。可以辐射高淳区及周边200公里范围内学校、社会餐饮、食材加工企业。”南京市高淳区漆桥街道双游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诸新良告诉记者,每天11台冷链物流车辆满载货物从这里出发,可以直达C端。

  “我们电商平台2022年实现销售收入4200万元,净利润280万元。”诸新良自豪地介绍,2023年村集体收入超510万元。看到现在的热火朝天,很难想象2015年双游村村集体收入只有十几万元。

  “财”气聚起人气,目前已有15名80后、90后大学生返回双游村工作。创业青年马恒宏一直在外地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工作。听到村里组建农民创业园区,果断放弃外地发展机会,回到了家乡。目前已经和一些电商平台达成合作,实施高淳本地“落地配”的业务。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电商服务中心常年提供固定工作岗位300个左右,同时带动周边300多户、500多人从事蔬菜种植、农副产品初加工等行业相关配套工作。据了解,到2022年底,该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000元,这一数据较2020年增长近10000元。

  关键词

  数字赋能

  数字化农业赋能,抱团发展打开销路

  农田水质怎么样,有没有虫,农作物冷不冷?在东坝街道和睦涧村的“数字农业”平台上,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试验田里有墒情、虫情、苗情等各类环境传感器。比如平台数据如果显示稻田缺水,就会发出预警。管理人员只需打开手机小程序,点击下屏幕,水泵就会自动抽水,实现精准灌溉。”南京市高淳区东坝街道和睦涧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魏统田介绍。这样的在线监控与科学管理将精细的呵护贯穿了农产品的生长全过程。

  数字化农业也在为品牌赋能,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上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农综改第一年,我们就开始谋划整合各村资源推出一个联合的品牌——‘东坝记忆’。”魏统田说。

  记者了解到,东坝萝卜干、麻饼……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东坝美食都被纳入其中。“我们成立了东坝苏合农副产品销售合作社联合社,目前有70%左右的行政村加入其中。各村的‘一村一品’都纳入了‘东坝记忆’,抱团发展。联合社也会帮助进行品牌提升和推广,打开销路。”魏统田透露,品牌化以后,农产品的质量和销量都有了提升。“这一年来联合社的销售额能有2000万元左右。”

  为促进增收,高淳区还把农综改作为破解节约集约用地难题的“金钥匙”,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存量”。东坝街道是高淳区重要的粮食产区,粮食种植面积约6.8万亩,每年粮食产量约3.3万吨。“以前,每吨粮食的单趟运输成本就在30元左右。”魏统田说,为了把这部分钱省下来,东坝街道将一个废弃的秸秆加工厂,打造成为农产品仓储物流中心。高淳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高淳区制定出台《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实施意见》,截至目前,累计盘活利用闲置农房1799宗,其中,盘活农房23.88万平方米、闲置宅基地18.12万平方米。农村“沉睡资源”正不断被“唤醒”,帮助农民“坐地生金”。

  关键词

  乡村治理

  挖掘文化资源,夯实乡村治理的行动基础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农村改革的关键领域。“口袋富起来,脑袋也要富起来。”南京市高淳区固城街道花山村党总支委员、会计何华中说。在乡村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花山村党总支通过创办“家训堂”和“道德讲堂”,加强对乡村干部队伍的教育和培育,并引导广大村民树立正确价值观念、遵守社会公德。此外,花山村党总支坚持党员干部先行,带头挖掘文化资源,引领先进文化建设,带领村民组建民俗文化表演艺术团,排练出“跳五猖”“打莲湘”等成熟节目,夯实乡村治理的行动基础。比如在高淳响当当的“吴阿姨”志愿者服务队,不少活动上都能看到她们“跳五猖”“打莲湘”的精彩演出。这些文化建设模式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支持,在花山村内部形成了良好氛围。

  与此同时,花山村建立“微网格”,一批善做群众工作的党员干部、村组成员、新乡贤成为“群主”,通过“云端”传递政策资讯,80%以上常住村民加入网格微信群。微信群成了政策宣传的“传声筒”、村务公开的“显示屏”、民心工程的“监督栏”、互帮互助的“连心桥”,基层群众“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评理没人找”的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有力提升了村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参与项目建设、自治管理的全过程,也能让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更强。”何华中说。

  关键词

  标准赋能

  螃蟹住“标间”,个头蹿上来收入涨上去

  螃蟹养殖是高淳重点发展“4+2”产业链之一。在高淳砖墙镇国家农业产业园区,有2.1万亩标准化蟹塘。“标准化”意味着蟹宝宝们可以喝着直引的固城湖“纯净水”,住着标准化的“大房子”。居住环境舒心了,个头也噌噌往上蹿。亚硝酸盐指标、pH值是多少,含氧量够不够,在蟹塘旁的养殖智能管理系统上都能看得明明白白。

  “2023年,我们亩产都在240斤以上。从规格上看,大螃蟹占比70%。”南京市高淳区砖墙镇茅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邢青松介绍,这样的标准化蟹塘,养殖户可以直接“拎包入住”,而且还有技术人员带来专业的技术培训,并全程提供科学养殖技术指导和技术难点解答。

  邢青松向记者介绍,以前蟹农养殖可以用“散”来概括,一般一家有二三十亩塘。“收成好的时候,夫妻两人一年能挣个十几万元。”但螃蟹养殖还面临着考验。“以前都是看天吃饭。高温、汛情,都会对螃蟹养殖造成极大的影响。”邢青松介绍,单打独斗,加上缺乏技术支撑、销售渠道不畅,这些都让蟹农难以抵御市场风险。

  后来高淳区将10796户农户在永胜圩片区的2.1万亩土地流转到14个行政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再统一入股到青松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现在不少蟹农夫妻在这里看管蟹塘,两个人固定工资一年有10万元左右,还有2000元/亩的征用补贴,另外我们还设置了超产奖。”邢青松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样下来,一对蟹农夫妻一年的收入可以稳定在15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