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普通的16丝粗细的丝线,每根丝再徒手“劈”出十分之一,最终使用的绣线只有原本丝线的一百六十分之一,比绣花针的针尖还要细。对着日光巧手勾勒,人物“呼之欲出”。南通海门绣娘周武珍是沈绣的第四代传人,多年来用绣线“复刻”书画名卷。其中一幅《姑苏繁华图》,绣出了一万两千多个人物,放大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情。近日,现代快报记者走近周武珍,了解藏在针线背后的秘密。
现代快报+记者 严君臣 文/摄
从小学代课老师“变身”绣娘
她用近半个世纪炼成好手艺
1960年,周武珍出生在南通海门三星镇一个普通的乡村。她原本是当地小学的一名代课老师,1976年村里办起了绣花厂,为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培养绣娘,周武珍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当时大家就是想学门手艺挣钱,多贴补家里。”周武珍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第一批有120个姑娘报名,随着学习进度的推进不断筛选,最终只留下一半左右。
在接受了三个多月的培训后,周武珍她们开始独立刺绣。对于绣娘来说,心灵手巧是必需的,另一个关键要素是对色彩的敏感度。在完成大幅的刺绣作品时,不同颜色的绣线要用到数千种。颜色之间微小的差异,色彩层次的叠加变化,都需要绣娘进行判断。
周武珍学习的是沈绣,这种刺绣技艺又名仿真绣、美术绣,是沈寿在苏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刺绣艺术。周武珍是这门技艺的第四代传人。沈绣首用旋针来表现人物的肌理,运用丰富多彩的丝线调和色调,展示绣线的自然光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沈绣在中国传统刺绣技艺的基础上,巧妙利用油画艺术的光和色,让作品看上去更加栩栩如生。”周武珍说。
历经时代变迁,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解散了,许多绣娘选择转行,但周武珍坚持着这门技艺。为了突破瓶颈,她经常向不同领域的老师请教。“比如色彩的把握,人体结构的掌控,阴影如何变化更加自然,每个细节都有讲究。只有通过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才能不断进步。”周武珍说。
绣线直径仅百分之一毫米
开工要“天时地利人和”
一点一滴的进步,日积月累出惊人的变化。周武珍的绣线越用越细,从原本的三丝、一丝……到最后已经能用一丝再“劈”出十分之一,也就是一根普通丝线的一百六十分之一,直径只有百分之一毫米,比绣花针的针尖还细。
“一般来说,这种特别细的绣线,是用来绣人物以及花鸟鱼虫之类的活物的,绣出来更加细腻。”周武珍告诉记者,只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时候,她才能静下心来进行这种精细刺绣,“首先是身体状态要好,有充足的体力;第二个是心情要舒畅愉快,不急不躁;最后是天气要好,光线充足。等到这三个条件都具备了,我会洗个澡,点上香静心,才开始刺绣,每次要‘一气呵成’,沉浸式连续工作4个小时左右。”
对于沈绣来说,颜色也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此前,周武珍计划用沈绣来“复刻”北宋王希孟创作的《千里江山图》,在前期研究时,她发现这幅作品的用色精妙。“打眼看过去,好像里面包含的颜色并不多,但我们用了大量定制颜色的丝线,最终用到4000多种颜色,总计用掉了30多斤线。因为刺绣对绣线的质量、染色要求很高,里面大约三分之二是筛选掉的。”周武珍介绍。
王希孟作画时,是以红色赭石铺底,先刷一遍青绿,再一层层用绿色覆盖着墨,最后添上青色。正是这一层层颜色的叠加与交织,才让这幅画作呈现出独特的色泽。周武珍带领10多名绣娘共同创作这幅作品时,也是模仿画作的创作手法,进行一层层地覆盖刺绣,从底到面共绣制了近十层,却一点都没有凹凸感,线与绣布贴合在一起,仍是一个平面。该作品历时超过一年半才完成,还原度之高令人惊叹。
“复刻”《姑苏繁华图》
绣出一万两千多个人物
这些年来,周武珍完成了数不清的作品,有“复刻”的中国传统山水画,也有西方油画。而她最为珍爱的,是刺绣“复刻”出的清代宫廷画家徐扬的纸本画作《姑苏繁华图》。这幅长逾15米的刺绣作品,生动呈现了清代姑苏的市井风景。
据统计,画中有一万两千余人,近四百只船,五十多座桥,二百多家店铺,两千多栋房屋。周武珍和绣娘们将所有人物精细地绣出,放大来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情。而即使凑近看,也几乎看不出绣线的痕迹。
“这幅作品有人开高价想买,但我一直没舍得卖。这幅作品倾注了我们太多的心血,可以说是传家宝了。”周武珍说,现在能跟她一起完成作品的绣娘,大多是跟她年纪相仿的。以后如果要召集这么多高水平的绣娘再次“复刻”,会越来越不容易。
而这一点,也是周武珍的一件心事。“这些年来,跟着我的学生不少,但能完整传承这门技艺的学生很难得。”周武珍告诉记者,现在她的儿子郁宗翰在工作之余也跟着她学习。儿子心灵手巧,现在已经能独立完成作品,她也倾注了许多心血进行指导,希望将来儿子能作为下一代传人,将沈绣技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