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追剧

  □南通 梅九宏

  上世纪70年代末,有“老三样”的说法,即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当年,家境较好的年轻人结婚,一般要购齐这三样物品,不过电视机算是其中最顶级的奢侈品。想买电视机不仅要有钱,还要有关系,凭票供应,所以电视机根本不可能走进普通家庭,远远不是大众消费品。

  那时,妈妈一位要好的同事买了一台很小的黑白电视机,主人也很好客,当然也不排除是显摆,毕竟家有电视也是一件非常体面的事。于是,每天晚上她家屋子里都挤满了来看“西洋镜”的远亲近邻。

  凳子有限,大多数人只能站着。但妈妈的同事非常喜欢我,每次我叫她“妈妈厂里的姨妈”,她就特别受用,所以我一直享受着VIP待遇,每次都有专座。

  看电视的人总是里三层外三层,幸亏那时没有什么近视眼,否则簇拥着那么小的电视机,都不知道如何看清屏幕。有时候画面突然有了波浪纹或杂音,满屋都是焦虑声,这时,姨妈的儿子就把电视的天线转来转去,抑或是煞有介事地轻轻拍拍机身。随着屏幕的变化,观众们不时发出感叹,稍微清晰一点,马上就“好好好”。但力度很难把握,有时瞬间就恢复了,有时忙了半天效果越来越差,不免“唉”声一片。大家都很着急,恨不得冲上去亲自动手,但毕竟不是自家的东西,而且对于如此高大上的物品,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记得那年看电视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据说这是改革开放后引进的第一部美剧,剧中主人公麦克的太阳镜风靡一时,成为当时青年人的标配,引领了整个上世纪80年代的时尚潮流。大街上许多小青年三五成群,戴着太阳镜,留着长头发,穿着花衬衫、喇叭裤,拎着收音机,放着音乐一路走来,非常吸睛!不过,在老一辈人眼中,这都是“不良青年”的模样。

  再后来,央视引进的第二部美剧《加里森敢死队》开播,每周六晚上8点播放一集,很多人晚上7点就围在电视机旁,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片段。剧中酋长擅长飞刀,那年头小城里洛阳纸贵,小刀在城里都卖脱销了。不少小青年买把小刀就开始默默苦练,他们都想成为现实中的酋长。可惜的是,小城内外,不知道有多少大树成了他们的靶子,被戳得天天掉皮。

  当时,百废待兴,城镇待业人数众多,许多社会青年常常嘲弄自己“家里蹲”,其实就是借用这部美剧题目“加里森”的谐音。更为可怕的是,一些社会青年组成自己的“敢死队”,寻衅滋事,影响社会治安,这也直接导致这部电视剧中途“夭折”,二十六集只播放了十六集。自此,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追剧悄然启动了暂停模式。

  现在电视机早已是寻常物件,甚至渐渐被手机、平板、电脑所替代,不过倒甚是留恋那时的济济一堂,那满屋的欢乐声和人情味,热闹且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