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中国足协官网公布了三大新政,包括开放球队冠名、允许异地搬迁和中超5外援同时登场。公告一出,立即引起多方热议,尤其是前两条政策颇有“自己打脸自己”的意味。
2016年初,足协曾正式确认禁止俱乐部异地迁移,距今已过去整整8年。这一政策的原本目的是敦促俱乐部在本地健康经营,勿因其他地区给的“甜头”而背井离乡。但多年来受到该决策的限制,很多俱乐部困于本地较为贫瘠的足球土壤,以至于解散死亡。
俱乐部中性名则是2020年开始实行,年初提案,年底落实,给各队为期一年的缓冲阶段。与异地迁移相同,取消中性名本意是让俱乐部扎根足球文化,而非倚赖“金主”的注资。然而,球队依靠本身的能力自负盈亏实在困难,很多俱乐部失去资本支持后,不仅没有变得“纯粹”,反而连生存都成了问题。
早在上任之初,中国足协主席宋凯就曾表示:“中国足球的问题就是经常变来变去。5年的稳定太短了,必须要更长期的稳定。我们要在稳定中求发展,不是改来改去,是要变得更合理。”
不过上任后的首个新赛季开启之前,宋凯就下令将此前推行困难的两条重要政策改回了原样。尽管他此前的态度表明,自己并非“朝令夕改”,而是“拨乱反正”,但外界依旧对新政颇为不信任,质疑“谁还敢引援、投钱?等下一任主席上来又不是这么回事了”。
本版稿件综合新华社、中新体坛微信公众号、爱奇艺体育等
●《中国足球协会男子职业足球俱乐部变更注册会员协会及股权转让规定(试行)》在异地迁移、股权变更等方面的调整为:一是有条件接受异地迁移;二是取消新升级俱乐部在升级一年内不得进行重要股权转让的限制;三是适度放宽对转让方、受让方的资格审查要求,更好地适应俱乐部股权多元化改革的要求。
●《中国足球协会职业俱乐部和球队名称管理规定(试行)》在职业俱乐部球队冠名方面的调整为:俱乐部名称坚持非企业化(中性名),允许俱乐部在2024-2028赛季对所属球队冠名。文件还规定,俱乐部所属球队不得接受俱乐部股东的字号、商号或品牌(包括与其相似的汉字或词组)的冠名;不得接受博彩、烟草等赞助商的冠名;一支球队仅可接受一个赞助商的冠名;不同俱乐部的球队不可被同一赞助商(包括其前十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字号、商号或品牌)冠名。
●2024赛季中超、中甲和中乙俱乐部球员转会注册相关文件规定,新赛季各中超俱乐部注册外援人数累计不得超过7名,中甲注册外援人数累计不得超过4名;中超每场比赛外援报名最多5名、上场最多5名,中甲每场比赛外援报名最多3名、上场最多3名。
三大新政调整了啥
发布
球队可冠名,俱乐部维持中性名
3日,中国足球协会发布了《中国足球协会职业俱乐部和球队名称管理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中国足协相关负责人接受新华社专访。
记者:《规定》与之前的相关规定相比,主要涉及哪些变化?
足协负责人:首先我们坚持俱乐部名称非企业化,在此前提下,允许俱乐部在2024-2028赛季对所属球队冠名。冠名对象必须具有合法资质和良好社会形象。冠名名称应为赞助商企业或品牌名称,不包含商品或服务类别、组织形式等,且符合广告法及行业管理相关要求。
此外,俱乐部所属球队不得接受俱乐部股东的字号、商号或品牌(包括与其相似的汉字或词组)的冠名;不得接受博彩、烟草等赞助商的冠名。冠名内容应符合中国职业足球联赛的整体形象和品牌战略,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不得含有虚假、误导性信息。一支球队仅可接受一个赞助商的冠名。不同俱乐部的球队不可被同一赞助商(包括其前十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字号、商号或品牌)冠名。
记者:中国足球协会将采取哪些措施保证《规定》执行?
足协负责人:中国足协将对俱乐部球队冠名进行严格核准,包括如下具体程序和要求:
1.提交申请材料:各足球俱乐部需要先向会员协会提交申请材料,包括与冠名赞助商的合同、冠名内容、期限、费用等相关信息。申请材料需要真实、准确、完整,并符合中国足协的相关规定。
2.审核申请材料:会员协会需先对俱乐部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初审通过后,由会员协会上报中国足协相关赛事主管部门,再由中国足协相关赛事主管部门进行复审。审核内容包括冠名赞助商资质、名称合规性、合同内容、费用支付等方面。
3.根据管理规定配套完善俱乐部和球队名称使用规范,确保俱乐部在各种文件或场景中规范使用俱乐部和球队名称。
原则上俱乐部5年内只能异地搬迁一次
3日,中国足球协会发布了《中国足球协会男子职业足球俱乐部变更注册会员协会及股权转让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中国足协相关负责人接受新华社专访。
记者:《规定》与之前的相关规定相比,主要涉及哪些变化,变化主要基于哪些考虑?
足协负责人:主要变化体现在,一是有条件接受异地迁移。取消对变更注册会员协会(即异地迁移)的限制,并增加对变更注册会员协会的定义、流程及材料要求,明确俱乐部完成变更注册会员协会后,原则上5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变更;二是取消新升级俱乐部在升级一年内不得进行重要股权转让的限制;三是适度放宽对转让方、受让方的资格审查要求,更好地适应俱乐部股权多元化改革的要求。
这项政策调整主要是考虑到一些俱乐部的现实状况,使俱乐部获得更多的支持与资源,让俱乐部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记者:《规定》将在即将到来的赛季执行,执行过程中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重要流程和节点?
足协负责人: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要求,申请变更注册会员协会的俱乐部应提交转入地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及会员协会的书面同意函、转入地地级市(含)以上人民政府出具的同意函,以及转出地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及会员协会的书面同意函。
记者:为什么会有完成变更注册会员协会后,原则上5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变更的限制?
足协负责人:为了给俱乐部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我们调整了变更注册会员协会的政策。但是,我们还是坚持避免俱乐部随投资者变更而在城市间频繁迁转、缺乏稳定依托的现象。所以,我们增加了一个俱乐部完成变更注册会员协会后,原则上5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变更的限制,希望俱乐部能够相对稳定在一个城市,打造各级梯队并培养球迷群体和球迷文化。
三大新政都为同一个目标——先活着
开年的中国足球,连发三项重磅新政。
无论是调整外援政策,还是开放球队冠名以及重启俱乐部异地迁移,都指向了一个方向——先活着。
外援数创新高
外援新政方面,最大的调整在于新赛季中超上场外援人数最多为5名。
在“金元足球”达到顶峰的2016赛季,中超外援上场规则为“3+1”(3名非亚洲外援和1名亚洲外援)。而后的2017赛季,中超上场外援数缩减至3名。到了2018赛季,中超上场外援数量与U23球员上场人数挂钩,但最多仍是每队单场3人。2019赛季,外援登场数量不再与U23球员数量挂钩,但3人维持不变。2020至2023赛季,中超上场4外援的政策趋于稳定。
新政之下,中超上场外援人数创下新高,自然引发挤占本土球员空间的争议。但在提高联赛观赏性,增加联赛竞争力层面,还是具有一定作用。进一步放开本土球员保护,也倒逼年轻球员参与竞争。
实际上,金元时期的本土球员保护政策,对于年轻球员的锻炼作用并不算明显。
开放球队冠名
新赛季另一大调整在于开放球队冠名。虽然这建立在中性名政策的基础上,但还是意味着时隔3个赛季后,职业球队的名称中又将出现企业的身影。
当然,根据新规,职业俱乐部全称规范为“俱乐部全称+所冠名称+队”,简称规范为“俱乐部简称+所冠名称+队”。通俗点说,还是中性名称优先。
中国足协为这一新政加上了相应限制,比如限期在2024至2028赛季实行,俱乐部所属球队不得接受俱乐部股东的字号、商号或品牌(包括与其相似的汉字或词组)的冠名等。
据了解,开放冠名是各家俱乐部反对声音相对较小的一项新政。它给普遍遭遇生存难题的职业足球俱乐部,增加了一个营收渠道。
重启异地迁移
三项新政中,在俱乐部和球迷间引起最大争议的,当属俱乐部异地迁移。之所以引发争议,原因很简单:中国职业足球有太多关于“流浪”的记忆。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2021赛季开始前解散的北京人和队,其曾辗转上海、陕西、贵州等地。
频繁搬迁多少带些投机性又相对缺乏稳定性,自然大概率落得解散的下场。而这一行为也极容易引发“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局面——在给迁出地球迷带去巨大情感伤害的同时,作为外来者也难以被迁入地球迷接受。
有消息称,新赛季中超“升班马”四川九牛有迁至深圳的意愿。而去年,还处于中甲联赛的他们,在赛季开始前一天曾强硬施压足协,希望迁至长沙。然而这次“逼宫”不仅最终不了了之,还极大伤害了四川球迷的感情。如今异地迁移政策重启,或许四川九牛的搬迁计划,这一回能够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