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在沪发布2023年十大语文差错:“多巴胺”的“胺”误读为ān、“卡脖子”的“卡”误读为kǎ、“账号”误为“帐号”……(详见今日快报A7版)
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是通过“集中纠错”的方式向社会普及规范运用文字的常识,具有正向价值。此次发布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不仅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如覆盖面广,类型分布广泛,包括读音差错、用字差错等内容;如热议问题多,“多巴胺”“支原体”的背后都是社会热点;如短视频成差错泛滥区,很多视频创作者缺乏对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敬畏意识。
指出差错,是为了纠偏,也是为了尊重文字表达的规范性。而这,也早已是社会共识。
文字的不规范表达,危害重重。对用户来说,在碎片化阅读时代,不规范用字不仅会增加信息的接受难度,还可能带来极大的误解;对各大平台来说,短视频的风靡、错别字的流行,会削弱发布内容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对文化传承来说,不规范的用字容易以讹传讹,不利于文字表达的规范性和长远发展。这些负面影响客观存在,更佐证文字表达必须要规范、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必要且迫切。
文字是一种自我的表达,有个性可以理解,有创新也没有问题,但任何事情都应该把握好“度”,若是超越了合理的界限,就可能走向反面。如今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确有纠偏与整治的必要。对于没有意识的错误表达,要积极引导、不断督促、努力改正;对刻意歪曲的汉字的形、音、义,甚至是发布违背公序良俗的信息,则需要进行整治、严厉打击,以便更好地守护好网络空间的清风正气。云南 龙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