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姑苏区白洋湾街道金筑社区党委实施的升级改造项目陆续完成,居民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大大提升了他们居住的舒适度、幸福感和满足感。
孙昊 高达
升级家门口的“景观田”
作为“党建引领、五社联动”基层治理创新实践基地,金筑社区启动了“筑绿园”第三个五年计划之“我在金筑有块田”项目。社区在结合各方意见后选定位于小区主入口处的70平方米景观,合理规划并对其进行布局造景:围绕园艺植物6大分支“果”“蔬”“花”“茶”“桑”“药”构建了涵盖约45个品种共计120余盆的科普主题花坛,打造家门口的景观田。
据悉,金筑家园是典型的动迁安置房小区,居民大多数是白洋湾的失地农民,世代的农耕生活养成了“自留地”的种植情结。社区成立以来,先后实施了“盆栽蔬菜”五年计划、“城市农庄”五年计划,社区结合“三圈六型”社区分类治理体系,进行提质增效,开展第三个“五年计划”。
金筑社区党委书记陈迎青介绍,前期,他们不仅广泛征集居民建议,还链接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苏州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苏州市社会组织总会等近10家单位,组织大家一起参与项目选址、规划、建设、培育品种以及维护。在正式启动前两个月,由党员、居民骨干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对各块景观田进行了包干认领,负责监管、维护等。
随着花坛与周边区域的美化升级,大批小区居民争相“打卡”,成了大家茶余饭后歇脚闲聊、亲子互动科普的一块“胜地”,而这些居民自然也成为景观田的“守护人”。
烂泥地里“变出”35个停车位
金筑家园小区12幢旁的区域,原本规划作为供居民休闲的小游园,但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慢慢就荒废了,后来更是成了各种“僵尸车”与废弃闲置物品集中地,极大地影响了小区整体面貌。
与此同时,由于车位紧缺,小区里时常存在挤占他人停车位、占道停车等问题,更有甚者直接占用消防通道停车,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
后来,金筑社区与小区物业积极整治小区环境,在“僵尸车”与杂物被清走的同时,不少居民发现这块区域可被规划为停车位以缓解小区长期以来的停车难问题。近期,在金筑社区举办的“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现场,就有居民专门提出了将此处规划为停车位的诉求。
在收到居民的诉求后,金筑社区与小区物业积极行动,一边与有关部门沟通改设停车位问题,一边在小区内公示并挨家挨户找居民做调查签字,征求居民态度与改造意见。最终,在获得有关部门的批准与多数居民同意后,这片曾经的废弃烂泥地摇身一变,成了一片可容纳35辆车的停车场。施工期间,这片区域的淤泥被清理干净,重新铺设了水泥地并修缮一新,两旁则是在保留原本的树木植被前提下规划了停车位,出口转角处还增设了转弯镜,极大缓解了小区车位紧张问题,同时也改善了小区的整体环境与消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