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读品周刊

走出学院圈层,重建文学批评的公共性

《江苏青年批评家文丛》在南京首发

  快报讯(记者 陈曦)近日,全省文学批评座谈会暨《江苏青年批评家文丛》首发式在南京举行。

  为加强江苏青年批评人才培养力度,面向全国推出一批有实力的青年批评家队伍,去年,省作协推出“江苏首批青年批评拔尖人才”名单,沈杏培、何同彬、李玮、李章斌、叶子、韩松刚、臧晴、刘阳扬等8位80后青年批评家入选。此次活动首发的《江苏青年批评家文丛》即是8位入选批评家的文集,《文丛》由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担任编委会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和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郑焱担任编委会副主任,南京大学资深教授丁帆担任总顾问。

  郑焱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江苏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优良传统。他说,一直以来,江苏评论家始终秉持实事求是的批评精神,积极参与文学现场,提出一系列对文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问题,与作家之间建立起了肝胆相照的“诤友”关系。毕飞宇在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文学批评一方面承继传统资源,一方面吸纳西方理论,逐渐形成了今天文学批评的基本局面。上世纪,江苏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坛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较大的话语权;比较而言,目前江苏的文学批评力量还有待提升。希望青年批评家“建立并使之恒定一种价值观,建立并使之恒定一种美学理想”,在跟踪当前哲学思想潮流的同时,也要学会走进小说,和小说的世界发生深度勾连。徐宁代表省委宣传部向《文丛》首发和会议召开表示祝贺。她说,江苏有一支庞大的文学创作队伍,也有一支特色鲜明、在全国具有较强号召力和引领力的文学评论队伍,两支劲旅相互砥砺、共同成长、彼此成就。徐宁强调,当前,江苏正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文学批评工作者大有可为,希望全省批评家把牢正确的批评导向、站稳人民的批评立场、发扬实事求是的批评精神、构建创新的批评话语,努力推出一批具有江苏特点、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高质量批评成果。

  《文丛》作者代表何同彬在发言中回顾了个人20年来的批评生涯:从2003年完成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文章,到10年前作为80后批评家“集体亮相”。“对我而言,能够入选青年批评拔尖人才并出版这样一本评论集,意义并不在于一个新的荣誉或成果,而是借此回望自己以及这一代评论家们成长蜕变的轨迹,发现自我与江苏文学批评传统、与自己的初心之间的距离。”何同彬表示,“今后要重拾信心与勇气,肩负起我们这一代批评家的责任,我们的批评态度和文字应该与环绕我们的复杂现实相称,以振拔出真正的力量和勇气。”

  首发结束后,与会批评家参加全省文学批评座谈会,深入探讨新时代江苏文学批评的工作前景以及方向。

  “对鲁迅而言,文学批评的作用不止于文学领域。”朱晓进将文学批评置入历史语境,深入考查鲁迅的文学批评实践与理论,意在廓清文学批评的功用。在他看来,鲁迅从事文学批评常以文学为切入点,进行“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因而文学批评应至少着眼读者、创作、批评三个层面:助力读者的文学接受,助益文学作品质量的提升,推动文学文化健康发展。

  从鲁迅到现在,中国文学批评已跨过百年历程。比照文学批评作为“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功能定位,当下的批评生态是否仍有不足?与会批评家真诚反思了当前文学批评的诸多问题:缺乏锋利的、建设性的批评的价值危机;人性的、审美的、生命的文学在教条主义的叙述研究中被肢解的审美危机;文学批评局限于学院圈层的影响力危机。

  江苏文学批评有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丁帆在会上分享了八九十年代文学批评界敢于直言的几件往事,倡导批评家要有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坚持,重建文学批评价值成为很多批评家的共同呼唤。“在电子媒体高度发达的泛批评的时代,更需要批评的专业性。”在丁晓原看来,坚持专业批评的初心使命和正确价值取向,是文学批评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东吴学术》杂志主编周红莉从日常编辑工作出发,直陈时下批评乱象,认为一定要警惕过于新的批评,防止词语游戏或概念滥用;警惕消费性批评和颂体批评,批评者不应只关注成名作家和热门作家,而要静下心来沉淀,实事求是批评。

  会议的另一聚焦点是文学批评的学院化问题,并认为这一问题在青年学者身上更为突出。“我们这代人匆忙进入自己的职业场域,读研读博以后往往缺乏跟随兴趣、不为目的自然阅读,”沈杏培自我反思说,导致大家很多时候是为生存、为职称而读书而批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