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
百年以前,为什么张之洞以石破天惊的胆识,开启了千年未有之变革?张华侨所著《张之洞的乱世突围》一书,以新闻的敏锐、深刻的洞察,回答了这一历史之问。
张华侨运用20多年探索积累的“有效制度供给理论”,揭示张之洞进行制度变革的动力。在中法战争打响后,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精心策划、调兵遣将,创下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打赢国际战争的战例。当时的张之洞曾担心,没有坚船利炮的清军,恐怕不敌占有装备优势的法军。到了中日战争,清军的惨败让张之洞感受到切肤之痛的同时,也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思想转变:中日军队不是将士与枪炮数量的差距,而是军事制度优劣造成的差异。吸收了西方军制的日军,练成由中央政府调动的常备军,调派具有杰出军事才能的将领,制定有效攻取策略,统一指挥勇敢善战的陆军、海军,最终打败了军纪涣散、贪污腐化的清军。张之洞认为,倘若大清帝国继续安稳昏睡,万难消除贫弱的病根。他以卓然不凡的政治智慧、果敢坚定的行动,成功说服清廷开启军事变革——用征兵制建立具有文化素养、效忠国家,且由中央政府调动的常备军,实现军队现代化。
军事制度变革不可能孤立完成,要培养适应枪炮战争的将官,建立完善的军工生产体系,引发了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由此,张之洞以军事变革为发动机,推进一系列配套改革。首先是教育方面:选派留学生,兴办新式学堂,废弃八股文,引入与强国富民相关的科目。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改革“稳健派”,深知不可能在一夕之间改变滋生了几千年的王权专政,唯有循序渐进争取各方势力支持,从练兵、办学、兴修铁路等实务做起,才能挽救大清帝国于危难。他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在确保封建王权的前提下,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有限度地推进制度改革。
更大的变革动力,则来自“义和团运动”引发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经历逃难后,像一个沉睡在摇篮的婴儿被惊醒,认识到要切实整顿一切政务。接受改革重任的张之洞发现,只抄袭西方一点皮毛,会造成无实质的变法,终究不能改变中国的衰弱。他参考西方经验提出,只有改变落后的行政、司法、工商、教育、军制、财政等制度,才能实现农耕立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张之洞的奏请得到批准后,自唐朝以来运行千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开启了以小学至大学造就人才的时代,如惊天巨雷划过夜空,带动亿万华夏儿女知识更新。张之洞深知大清帝国办铁路、矿产、商务、外交等,会发生更多的对外交涉,因此需要吸收西方先进的司法理念,移植到有深厚专政土壤的中国,于是修改或废除沿用几千年损害公民权益的酷刑,制定刑法、民事、工商等法律,并要出台宪法规范国家与各级政府的职能。一系列变革,在挽狂澜于既倒之时,也在客观上为摧毁腐朽没落的清王朝提供了有利条件。
比如,张之洞不惜重金派遣留学生,希望他们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成为强国力量。但这一接受了西方自由平等观念的知识群体,抛弃了传统君臣父子的等级观念,倾向以民主法治取代世袭王权,建立新式国家。张之洞“忠君为本”的思想,力求只是局部更换大清帝国僵化的零件以实现强国目标,必然与这一群体发生观念冲突。再如,花费高昂代价训练湖北新军,却出其不意造就了一个具有先进思想的军人群体。他们广泛吸收新式学堂的学生,连续、稳定地输送到各个军营,直至发动武昌起义终结了清朝统治。
除此之外,作者张华侨观察到,僵化失灵的王权体制是清朝衰亡的一个重要因素:慈禧没有构建一个紧密团结、高效运行、反应灵敏的中央政府,将代表中央行使权力的军机处,变成传达她旨意的秘书处,未能随着国内外各种势力挑战及时更换职能。军机大臣知识陈旧、平庸无能、保守排外,缺乏创新精神,政治素养低下,只顾互相攻击、争权夺利,无法独立决策并有效执行,闹得不可开交时,只能请示慈禧裁决。慈禧利用他们对自己的依赖,挑选服从自己命令的人任军机大臣。这导致军机处不能及时且成功地制定对策,反而一次又一次作出错误的决定,直至积累的各种危机如火山接连喷发。以慈禧为首的利益集团,将国家当作私有财产垄断,以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换取列强对王权的支持。有识之士们对其丧失了最后一丝归属感、认同感,意识到只有武力才能终结清王朝的生命。
至此,历史发生了与张之洞预期截然相反的变化,他为强烈的亡国危机所驱动,发起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这一变革反过来成为推翻清朝的力量,开启了古老中国向现代国家转变的历程。作者张华侨在翻阅千万字史料、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新闻激活历史”的写法,引入独创的“有效制度供给理论”,让这段曾被反复讲述的历史,摆脱了同质化、平庸化的叙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