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3版:江苏新实践特刊

南通:龙腾虎跃逐江海

开年跑出“精气神”

  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南通市委宣传部提供)

  南通通州湾新出海口吕四起步港区集装箱码头

  天顺海工装备(江苏)有限公司工人正忙 彭常青 摄

 日前,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新华每日电讯作品《“七虎”竞南通》荣获“典型报道”一等奖。如今,“南通 ‘七虎’”成为南通区域经济发展的IP,并时常出现在各类南通经济发展的传播中,成为描述发展格局和激发精气神的“热词”。

  作为江苏的第四座“万亿之城”,“强富美高”现代化新南通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的璀璨明珠。自江苏省2018年对高质量发展进行综合考核以来,南通市连续五年获评第一等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天时地利人和的南通站上了跨越发展的绝佳“风口”。2023年年底,中共南通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召开,全会指出,要加快跨江融合、向海发展,以勇挑大梁的信心和底气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汇聚起奋进新征程、携手谱新篇的磅礴力量。

  项目建设战鼓擂,撑起高质量发展“强脊梁”

  “开年即开工、起步即加速!”1月4日,南通接连召开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全市“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动员大会,铆足干劲开启新的一年。会场外,南通各个板块“晒榜”比拼,列出2024年一季度计划新开工重大产业项目情况,还详细注明了计划总投资额、年度计划投资、全部投产后的预计年产值等数据,形成了比学赶超、龙虎相争的热烈氛围。

  项目为王,落地至上,效率为先。岁末年初,江海大地传来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昭示着2024年是不同寻常的奋进之年。2023年12月18日,在通州湾三夹沙高端临港装备产业园江苏大津重工钦实佳美基地,深远海养殖网箱公共试验服务平台“海塔一号”项目正式开工。“海塔一号”养殖网箱是全球首例全潜悬浮定深高抗台养殖平台,采用潜艇悬浮定深技术,半潜可抗超强台风,可抗19m巨浪。该项目预计2024年下水,对于江苏海洋产业的布局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同年12月28日,作为全省“十四五”支撑性、调节性电源重点项目,华能南通(通州湾)2×100万千瓦大型清洁高效煤电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总投资超100亿元,预计投产后每年发电约100亿千瓦时,为区域能源保障和安全提供坚强保障。

  2023年以来,南通导向引领、以质为先、提升服务,坚持不懈主攻重大项目,不断深化完善考核评估、协调会办、观摩点评等推进机制,围绕金融服务、用电保障等出台相关政策,年底交出一张亮眼的答卷:全市列入省重大项目数量连续8年保持全省前列,2023年省重大项目提前完成年度计划投资。2023年,南通市共有35个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清单,项目总数全省第三、计划新开工项目数全省第二。

  将“招商引资突破年”升级为“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新的一年,南通进一步坚定了猛攻重大项目、实现重大突破的信心决心。南通市委书记吴新明指出,接下来南通将全力推动具有战略性、引领性、支撑性的重特大项目快签约、快建设、快达产,用高质量项目讲好高质量发展“硬道理”,以项目的新增长点支撑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科技创新动能强,点燃产业转型“新引擎”

  近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23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和优秀场景名单,来自南通市崇川区的江苏大生集团入选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全市唯一。这家由先贤张謇一手创办的企业,已连续不间断运营一百余年,成为中国纺织行业的“常青藤”。

  近年来,江苏大生集团积极推进“智改数转网联”,依托科技创新,为纺织产业焕新升级探索出一条新路径。据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智慧纺纱工厂自2022年底投入试运行后,现场工人降低3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产品不良率降低15%以上,成为国内传统纺织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新标杆。

  2023年1-11月,南通全市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5941个,推动规上企业应改尽改、能改早改;新增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国家级标杆示范7个、省级示范50个;新增省星级上云企业619家,创历年新高。与此同时,2023年,南通共有1608家获高企认定,高企总量达到3622家,增幅全省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突破5000家,创历史新高,2家企业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实现“中国榜”零的突破。全年举办大型产学研活动21场,新签项目1700余项,总额超6.7亿元。

  科技创新是在奋进“下一个万亿”进程中赢得主动权、抢得先机的关键。“锚定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目标不动摇,着力激发创新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集群发展。”南通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科技条线将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全面推进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将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南通分中心打造成为长三角创新资源配置的新节点、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的主引擎;全方位嫁接跨江科创资源,实施“基地+拓展区”“总部+协同中心”等协同路径,谋划在科创资源富集地打造“科创飞地”。同时,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强化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以高能级平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实力不断提升,2024年1月1日,《南通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正式施行。《条例》着眼于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科技创新环境和法治保障等方面,为全市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跨江向海谋图强,增创沿海经济带“新优势”

  南通地处万里长江入海口,拥有276公里海岸线和166公里江岸线,是江苏唯一滨江临海的设区市。近年来,南通突出向海发展、向海图强,积极探索海洋经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擘画建设全国富有江海特色海洋中心城市的发展蓝图。中远海运川崎、招商重工、振华重工、新加坡海庭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南通,“天鲲号”“希望六号”、极地探险邮轮等40多个国际国内首制“大国重器”在南通诞生。

  根据南通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要求,联动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战略,要深度跨江融合,加快向海图强,增强优质资源的区域集聚能力。

  “全面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重点打造一批海洋产业龙头项目、优质企业、特色园区,以高质量海洋产业引领带动富有江海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在全国海洋城市中争先进位,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添新动能。”南通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落实省、市沿海规划部署,协同推进产业强海、科技兴海、开放活海、生态护海,加快推动通州湾石化双循环基地规划建设,为江苏“1+3”重点功能区沿海经济带增创新优势。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勇挑大梁,奋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必须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南通市委书记吴新明表示,要有扎扎实实、踏踏实实的作风和状态,做到谋事要实、干事要实、成事要实,确保发展的每一份业绩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要有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本领和勇气,奔着问题去、迎着困难上,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要有胸襟宽广、眼界开阔的气度和气质,筑牢底气、激发朝气、弘扬正气,以新气质彰显新形象、新担当展现新作为。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陈莹 严君臣 花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