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之际,《宿迁,欢意你》系列短视频上线,让宿迁这个城市再度火爆。近年来,多部城市形象宣传片让越来越多的网友深入了解到宿迁这个城市,让她的形象在网友心中逐渐多元化。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宿迁各级、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努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宿迁新实践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项目集聚,全力积蓄发展的力量
2023年,宿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302亿元、增长11.1%,税占比79.6%、位居苏北第一。1月至11月,宿迁列统的16项指标总体呈现好于全省的态势,13项增速超过全省平均,9项增速位居全省前列,7项增速位居全省前三。
成绩的取得,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2023年4月22日至28日,宿迁市经贸招商团赴丹麦、德国开展招商,签约外资项目4个,联盛集团与德国当地合作企业签订了年度贸易订单。2023年5月21日,第五届运河电商大会成功举办,78个项目成功签约,协议总投资再创新高,达到1042.9亿元。2023年9月26日,2023江苏民营企业百强发布暨中国宿迁绿色产业洽谈会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350余位企业家齐聚宿迁,共谋合作发展,会上共签约74个项目,协议总投资1219.7亿元。
从年初到年尾,从国内到国外,一系列有力的行动和满满的“行程单”无不折射出宿迁招商引资的迫切心情和坚定决心,而持续掀起的招商热潮不仅让宿迁这座年轻城市走进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视野,还让更多的企业感受到宿迁市委、市政府支持产业发展的力度和决心,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正来到宿迁、留在宿迁。
“真没想到现在办事这么方便,速度这么快,开工前这么多手续,都有专窗办理、专人对接,帮我们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苏铝博晨项目负责人谈及宿迁营商环境,赞不绝口。
日前,位于宿迁高新区的苏铝博晨项目不仅在一天之内同时领取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交地确认书、不动产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审图合格书、施工许可证等“四证两书”,还同时办理了不动产抵押权证,当即获得了500万元银行融资贷款,成为宿迁市首例“拿地即开工、开工即放款”项目。
2023年以来,宿迁始终坚持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并举、提档升级与加速转型并重,持续壮大新能源、高端纺织、绿色食品、新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努力开辟更多产业新领域、构建更多发展新优势,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不断迈上新台阶。同时,宿迁充分发挥重大项目支撑经济的“压舱石”作用,聚焦全天候服务、全要素保障、全过程督导三个方面工作,持续以机制创新、政策供给、考评比拼助力项目攻坚,不断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心剂”。
以人为本,建设高水平可爱城市
2023年12月29日,宿迁市第一条时速 350公里的高速铁路——潍宿高铁江苏段开工动员会议在宿迁举行。
项目建成后,不仅有利于促进长三角地区与山东半岛城市群、京津冀地区的联动发展,而且能够有效完善区域高铁路网布局,在江苏境内形成多路径的京沪辅助通道,对于进一步改善沿线群众出行条件、提升苏北地区城市能级、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1月4日上午,宿迁市举行宿迁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开工动员会议。宿迁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作为宿迁中心城市“二环十射”快速路网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将与酒都路、北京路、迎宾大道共同组成城市快速路网环线,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通行效率。
2023年,宿迁立足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的新阶段,大力推进中心城市195项重点工程建设,着力提升中心城市承载力、集聚力、影响力。
推动城市更具魅力、更有特色,坚持以文润城、以文化人,把西楚文化、运河文化等元素充分融入城市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36个重点项目扎实推进,新盛街区建成运营,城市更具文化气息。擦亮酒都品牌,将酒城融合理念贯穿城市建设各领域,接续实施“中国酒都”建设六大工程。厚植绿色本底,接续实施城市绿道、景观河道、口袋公园等56个“乐享园林”项目,全域列为省级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
推动城市更具品质、更有韧性。全年中心城市完成改造老旧小区13个、棚户区115万平方米,惠及群众4.2万人,获批国家“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群众生活环境更加宜居。
推动城市更具内涵、更有温度。深化拓展文明创建成果,深入推进市区文明城市常态长效建设,开展“文明实践四季行”活动4.6万场次,城市信用指数持续位居全国前列,争创苏北首个“全国文明城市群”迈出坚实步伐。
推动城市更具人气、更有活力。坚持把现代服务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以城市商圈提档升级集聚人气商气,出台促消费扩容提质“19条”等政策举措,策划举办“嗨在宿迁”消费促进活动1000场次,不断释放消费潜力、激发消费活力。坚持以“文旅体商”融合发展繁荣城市经济,制定加快文旅市场复苏步伐12项措施,提升骆马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功能内涵,全年接待游客超3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260亿元。坚持以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增强城市活力,大力培育电商新业态新模式,深化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举办全省电商直播大赛,获评国家数字消费创新城市,1-11月完成电商交易额2290亿元、同比增长13.9%。
持之以恒,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学校建设是关系千家万户的重要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2023年,宿迁新改扩建学校23所投入使用,新增学位4.1万个。
根据《宿迁市中小学校基础设施三年(2023-2025年)建设计划》,宿迁全市将投入资金110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43所,新增学位8.87万个。
一直以来,宿迁始终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人口发展新常态,一体考量、一体推进民生“七有”各项工作,着力办好“六补六提”民生实事。
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财力向民生、向基层倾斜。围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启动新一轮中小学校基础设施三年建设计划,接续实施普通高中三年建设计划,深化高品质示范高中创建行动和乡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高考成绩稳中有进、再创佳绩。开展非教学任务进校园整治,中小学校教师负担明显减轻。推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职教园区建设,宿迁学院新校区建设积极有序推进。
围绕补齐医疗服务短板,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启动实施名院名科名医“三名”工程,新建成公立医疗机构3家,江苏省人民医院宿迁医院获批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4所医院纳入省市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名单。
着力稳就业,积极贯彻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展技工教育提质行动,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数超5万人。着力促创业,坚持把创业作为增收的最大潜力,启动实施“候鸟回迁”工程,大力实施鼓励返乡创业就业“十条新政”,发放富民创业担保贷款21.42亿元、位居全省前列,扶持返乡就业创业6万人。
围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持续壮大文化产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力度,开展文化惠民活动,3人获评“中国好人”、11人获评“江苏好人”。
健全分层分类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开展社保扩面“幸福行动”,深入推进医保全民参保计划。持续提高城乡低保等困难群体保障标准,统筹做好社会福利、慈善公益、优抚安置和困难群体关爱等工作,城乡基本养老保险扩面新增11.92万人。14.06万名低保对象、1.77万名特困人员、13.38万名各类困境儿童全部纳入保障范围,残疾人生活补贴、护理补贴惠及14.04万人次,发放各类救助保障资金11.28亿元,托养服务残疾人9500余人。围绕强化“一老一小”服务,坚持养老托育事业和产业一体化发展,统筹抓好养老服务设施、公办幼儿园等建设,不断健全多层次养老和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杨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