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7版:江苏新实践特刊

“皋速”破圈

雉水古城万象新

  如皋市新城区 (本版图片由如皋市委宣传部提供)

  如皋科技创业园

  江苏迅镭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超达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2023年11月4日,2023中超联赛迎来收官之战。坐镇主场如皋奥体中心的南通支云成功保级。体育场旁的如皋融媒体大楼打出“支云狼兵 胜利保级”的巨幅灯光秀。一路走来,如皋市融媒体中心通过全媒体矩阵,记录下南通支云的每一次的征战与拼搏,见证了足球带给这座城市的成功与喜悦,也让如皋的城市名片多了一张“足球”。

  地处长三角北翼的南通如皋,因水而生,依水而兴。奔腾万里的长江,在这里孕育出一片“水中皋地”,浇灌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花。如皋高新区雉水科学城、长江镇科创智谷等板块在雉水大地上加速布局,赋予了如皋澎湃的发展动能。2023年5月,如皋市入选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在《2023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中,如皋位列2023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19位,是该榜单前20强中的南通唯一。

  “我们将围绕做好拥江发展、跨江融合大文章,抢抓多重国家战略机遇,深入推进跨江融合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实施‘扩大长三角朋友圈工程’,加快建设南通跨江融合发展样板区。”如皋市委书记何益军表示,通过全力打造诚意满满的政策新矩阵、要素集聚的投资新洼地和全省领先的环境新沃土,如皋正向着打造江海平原中部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扬子江城市群科创智造功能节点、上海大都市圈绿色共享长寿之城坚实迈进。

  传统产业加速“焕新”

  位于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斯堪尼亚商用车项目,年产重型卡车5万辆。连日来,工人们正顶着严寒,加速施工,厂区钢结构吊装有序进行中。未来,一期整车制造项目和二期动力总成项目将同步投产,在如皋形成较为完整的重卡生产链。这里也将成为斯堪尼亚除欧洲和南美(巴西)生产基地之外最大的投资项目。

  为什么会选择如皋?在斯堪尼亚相关负责人看来,如皋的交通区位、产业配套、营商环境等优势因素成为企业在这里布局的关键。

  产业是实体经济最重要的载体,也是经济实力最直接的体现。“十四五”期间,如皋着力打造新型电力装备、高端成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六大优势产业链。目前,六大优势产业链占规模工业应税销售比重达84.8%,成为如皋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在此过程中,如皋落实传统产业焕新工程实施方案,促进六大传统行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2021年,如皋在南通率先出台《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到2024年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完成“智改数转”项目1000个。据如皋市发改委主任郭建介绍,如皋从六大优势产业链中优选龙头企业,集聚全市之力,强化奖励激励,提供智力支撑,带动中小企业“看样学样”。

  政府发力“智改数转”,企业加快“提挡换速”。“2024年是收官之年,会继续乘‘数’而上,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批行业共性应用场景、一批数字化标杆工厂、一批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郭建表示。

  科技赋能跑出“皋速”

  在位于如皋的江苏卓远半导体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生产线上的智能机器安静地运转着,金刚石晶体正在高达7000摄氏度的环境下悄然生长。2018年,80后海归博士张新峰回到家乡如皋,创立了国内第一家半导体晶体材料全自动生产制造企业。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企业自主研发的晶体生长设备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生长的金刚石晶体,折射出如皋创新能力不断跃升。近年来,如皋聚焦创新主体,鼓励企业瞄准产业技术高端环节和关键节点开展研发攻坚,累计获评国家和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20家和48家,全市高企总数达631家、实现两年翻番,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6.43%。

  不仅是研发,企业从项目孵化到成长扩张,全生命周期都需要各类资源要素支持。只有让企业组织和主导创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创新才有不竭动力。如皋聚力平台载体建设,推动创新资源加速向企业集聚。截至目前,如皋建成国家级孵化器4家、省众创空间9家,携手中科院、江南大学等大院大所共建9家新型研发机构,新增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

  科技型企业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力量。势加透博洁净动力如皋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氢燃料电池空压机的技术密集型企业,连续三年在车用燃料电池空压机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第一。“每个成长阶段都能得到相应指导和服务,为我们的发展创造了加速度。”回看在如皋的创业经历,势加透博董事长张学锋感慨万千。如皋持续释放政策红利,为企业解决场地和资金难题,还带着企业走进高校招揽人才,为企业发展解决后顾之忧。

  为让科创企业、人才安心投资兴业,如皋针对科技创新发展前沿、关键环节、核心领域,拿出了“迭代升级”的科技创新23条、科技创新30条、科技创新9条等政策激励,以干货满满、诚意十足的“政策礼包”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借技成长”。

  跨江融合绘就华章

  寒风料峭,冬意正浓。1月3日晚,在100多名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张靖皋长江大桥南航道桥北锚碇最后一幅一期槽地连墙混凝土顺利浇筑完成,也正式标志着北锚碇区域地连墙进入最后的施工冲刺阶段。

  作为在建跨度最大的世界级工程,张靖皋长江大桥连接了如皋和张家港。在冬日的暖阳下,大桥在奔腾不息的长江上迅速“成长”,让“1 小时通勤上海、2小时畅行长三角、半日通达全国”的梦想一步步照进现实。

  事实上,在跨江融合的道路上,已有先行者不断探索。2023年12月28日,在位于上海同济大学旁的如皋港(上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内,上海科若纳生命科技有限公司的几名研发人员正对细胞样本进行成像分析,并不断研讨其中发现的问题。与此同时,一江之隔的如皋长江智创园内,科若纳的项目孵化基地——江苏恒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首批工作人员,正忙着商讨蓝领的招聘计划和产品的市场推广计划。

  “上海孵化、如皋转化”“上海研发、如皋制造”的这一全新模式,让高校和企业都尝到了“甜头”。“如皋‘飞地孵化’模式,给予了研发人员把研发成果变成创业产品的机会。目前已融资六千万元,这笔钱可以让项目迅速投产见效。”同济大学教授朱小立表示。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近年来,如皋与上海交大、复旦等高校合作共建5家“飞地孵化器”,推动“科技成果上海孵化、产业项目如皋转化”,已入驻项目83个、落户如皋19个,成为了如皋建设创新高地的底气所在。不仅如此,如皋还主动对接上海临港开发区、虹桥商务区、张江高新区等产业要素和人才要素高度富集的区域,探索设立“反向飞地”,引进高能级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就地吸引上海的创新团队和创新企业入驻,跨江对接、融合发展、协同互动已然起势。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陈莹 严君臣 花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