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聚焦

女王退位

“童话王国”完成王位交接

视觉中国供图

当地时间1月14日,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正式退位,其长子腓特烈王储继位成为国王。现年83岁的玛格丽特二世在位52年,退位前是目前欧洲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也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去世后唯一在位的女王。现年55岁的腓特烈十世曾一度是叛逆的象征,但大学毕业参军后形象有了很大转变,形象比母亲更亲民。

综合南方都市报、人民网、新华社

女王最后一次以君主身份亮相1月14日下午,玛格丽特二世乘坐马车从首都哥本哈根阿马林堡宫前往克里斯蒂安堡宫。在这历史性的日子里,女王最后一次以君主身份亮相,她不断挥手,向站在道路两边为她欢呼的人群致意。

14时,玛格丽特二世、腓特烈王储和克里斯蒂安亲王与丹麦政府和国务秘书一起参加国务委员会。玛格丽特二世签署退位声明,王位继承正式开始。

15时,在女王签署退位声明的国务委员会会议结束后,腓特烈十世国王登上克里斯蒂安堡宫的阳台。随后,丹麦首相弗雷泽里克森宣布国王即位。玛丽王储妃则成为玛丽王后。腓特烈十世进行了他登基后的第一次亮相。继位公告发布后,哥本哈根霍尔门的西克斯图斯炮台鸣响礼炮。

宣布退位的消息令人感到意外

2023年12月31日晚,玛格丽特二世在哥本哈根阿马林堡宫发表新年致辞,宣布将于2024年1月14日退位。在致辞中,她说2023年2月接受背部手术后开始有退位想法。2024年1月14日是她登基52周年纪念日,届时她将退位,并将王位传给其长子腓特烈王储。

丹麦首相府办公室当晚发声明,对玛格丽特二世女王50多年来为丹麦作出的奉献和努力表示感谢,并对2024年1月新国王继位表示期待。

事实上,玛格丽特二世宣布退位的消息令所有人感到意外。丹麦没有退位的传统,近900年来她的父亲以及祖辈们都没有自愿放弃王位,而且她曾经也承诺过“不会放弃自己的使命”。

首位在任时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西方元首

人物小传

传奇女王:文艺体育样样通 生活随性又亲民

丹麦有“童话王国”的美誉,玛格丽特二世俨然活成了童话世界里的传奇。她是世界上目前唯一在位的女王,也是欧洲在位时间最长的现任君主。玛格丽特二世是丹麦最受欢迎的公众人物之一。她经常在不见随员的情况下走在大街上,因而对于丹麦民众来说,偶遇女王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她亲民的举止,以及作为语言学家和设计师的多种才华受到丹麦人的钦佩。

对内对外:树立国家形象 精减王室成员

玛格丽特1940年4月16日生于哥本哈根。1972年,丹麦国王腓特烈九世去世,时年31岁的玛格丽特继位。作为欧洲最古老王室首位“女掌门”,玛格丽特二世登基后树立了丹麦的美好形象。

玛格丽特二世身高1.82米,被丹麦人亲切地称为“黛西”。她的亲民还有“佐证”,在哥本哈根,有人与穿牛仔裤上街买菜的女王擦肩而过。

1967年6月10日,玛格丽特与法国外交官蒙佩扎特结婚,蒙佩扎特婚后成为亨里克亲王,于2018年去世。他们育有两子,长子腓特烈,次子约阿希姆。

值得注意的是,玛格丽特二世2022年9月剥夺了8名孙辈中4人的王室头衔,这4人是次子约阿希姆王子的4个孩子。许多欧洲王室近年来都开始采取对王室成员的“瘦身”计划,力求让王室现代化。不过,这也引发了丹麦国内对王室成员关系破裂的猜想。

多才多艺:为丹麦语版《指环王》设计插图

玛格丽特二世曾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法国巴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学府求学,学习方向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还有考古学。她对考古有着浓厚的兴趣,曾经和外祖父一起参加过不少考古发掘。除丹麦语外,她还精通英语、法语、瑞典语和德语。

玛格丽特二世爱好广泛。她从小就喜欢艺术,她在欧洲其他地方办过多次画展,也是各种艺术展览的常客。她创作的水彩画曾被用做格陵兰岛的邮票图案,还为丹麦语版《指环王》设计了插图。

玛格丽特二世还是一个体育爱好者,滑雪、田径、游泳、击剑、打球样样在行。即使如今年事已高,她依旧坚持不懈运动。

打破惯例:在位35年内曾两度访问中国

玛格丽特二世与中国也有着相当深的渊源。她是中国改革开放后首位访华的西方国家元首,曾两次访华,为推动中国和丹麦关系发展,增进两国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9年9月,玛格丽特二世曾对中国进行过正式访问,先后游历了北京、上海、西安、杭州、桂林等地。

时隔35年,玛格丽特二世于2014年再次访华时提到“这次访华目睹了中国巨大发展变化,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这也打破了丹麦君主一生中只访问一个国家一次的惯例。

2014年访华期间,玛格丽特二世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成为首位在任时参观该馆的西方元首。该馆内藏有丹麦友人辛德贝格当年救助中国人的珍贵照片。辛德贝格曾经历血腥见证暴行,但他却身体力行宣扬正义,谱写了中丹友谊史中的一段美好旋律。

2014年4月27日,玛格丽特二世到访南京,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本报头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