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民意,共谋发展。南京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于1月16日至19日召开。1月15日,来自各行业、各领域的人大代表们陆续到驻地报到。从经济建设到民生热点,新的一年,人大代表们都关注啥,带来哪些建议?一起来围观。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卢河燕 徐苏宁/文 顾闻/摄
建议围绕主导产业,加强与私募机构创新合作
南京正在聚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金融如何更好地提供“活水”?市人大代表、南京银行总行小企业金融部总经理朱华说,科研的持续攻关、企业的长久发展,都需要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地精准滴灌。他说,上海、北京的科技产业园区与在垂直赛道上的私募管理机构合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朱华建议,南京也可以围绕主导产业,加强与产业契合的行业私募机构的创新合作,出台更多政策鼓励和引导投资更加垂直化、精细化,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持续培育南京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和潜力。
建议盘活城区闲置空间,打造更多“西城·夜未央”
2023年,南京建邺区对高新区内部分写字楼大堂和公共空间进行改造,打造了南京首个24小时活力街区——西城·夜未央,成为年轻人、新消费品牌聚集的打卡地。市人大代表、南京新与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裁梁超全程参与了这次城市更新,并有所感悟。他说,当下,南京正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希望未来南京在不同的区域里,加强对闲置或者低效土地、载体的更新改造,适当调整空间功能定位,更高效更好地服务周边市民。”同时,他建议加强消费载体创新,满足市民游客多元化消费需求,释放“产城融合”新活力。
建议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为年轻社区工作者“充电赋能”
近年来,各地不断拓宽岗位供给,基层一线成为不少高校毕业生的青春起跑线,这些“新鲜血液”也让基层治理“活起来”。“不仅有90后,00后也在不断加入。”市人大代表,南京市建邺区莫愁湖街道茶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齐红云对此感到欣喜。今年她带来的建议就与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有关。年轻的社区工作者如何才能做到与居民有效沟通、打成一片,从而提升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齐红云建议,要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实务技巧和能力,为他们“充电赋能”,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
建议优化古诗词学习方法,让孩子感受古诗文韵律之美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市人大代表、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校长何义田认为,“学习古诗词要从娃娃抓起。在童年时期积累下来的古诗文,最终形成融进血脉的文化理念,滋养出中华儿女独特的民族性格。”
他关注到,基层一线学校在古诗词教学上做了积极的实践,但在学习和积累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比如,要改变传统的依靠打卡、检测等简单的强记硬背的方法,向古人学古文,建议通过引导有韵律感的诵读、吟诵、吟唱等方式,让孩子们乐此不疲,感受古诗文韵律之美,为终身涵咏、体悟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