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生活苏州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指尖绣出新疆美,共筑民族一家亲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是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第42期新疆(江苏对口援疆)传统工艺创新应用培训班上,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项兆伦娓娓道来。

熊玮

把兴趣爱好变成人生事业

来自新疆吐鲁番的剪纸传承人季玉兰一边认真聆听,一边专注做笔记。“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理论课程,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突然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件静态作品,更是可见、可参与的生活。”季玉兰说。

自2017年以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培计划”院校,先后承担了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青海、贵州、新疆、江苏、云南传统工艺创新应用培训班工作,开展新疆刺绣技艺、青海盘绣技艺、贵州苗绣技艺、江苏东海水晶雕刻技艺等项目培训,累计培训非遗传承人千余名,很多学员成长为当地传统技艺领域的骨干和领军人物,探索形成一条独具特色的育人之路。该校手工艺术学院院长赵罡说:“通过文化讲座、名家座谈、现场教学、参观考察、创作实践、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精准帮扶非遗传承人,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修养,拓宽行业视野,激发创作潜能,让他们靠手艺走上致富路。”

季玉兰与来自新疆哈密市刺绣传承人美丽开•穆萨和当地许许多多的普通手工艺人一样,都会剪窗花、雕刻小葫芦、手工刺绣……但不一样的是,她们把这些从小的“爱好”发展成为自己的事业。短短几年时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成立了季玉兰剪纸艺术工作室、回城乡葫芦农民画研习馆等,两位手艺人从此开启了创业之路。她们所设计、制作的产品销往新疆各大旅游景点,销售额从最初年均几千元到几万元,她们把小剪纸、大雕刻、精刺绣的事业做得红红火火,日子蒸蒸日上。“除了能挣到钱,我们还把独具创意的作品装裱起来,被新疆博物馆,吐鲁番博物馆、美术馆收藏近百余件,供游客们欣赏。”季玉兰自豪地说。

把耕耘收获变成文化传承

从普普通通的手艺人,到创业成功者,季玉兰和美丽开•穆萨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切都归属于一场场实践培训。

“我一直把刺绣当作兴趣爱好,常常绣制各种小东西送给亲戚朋友,特别开心。这次在苏州工艺美院为期一个月的培训,让我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的认识更加深刻了,指尖技艺明显提高了,这是实实在在的帮扶。”谈及今后如何更好地传承,美丽开•穆萨说,还要持续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获取更多的创作灵感,制作更多精美的绣品,并且要拓宽销售途径,让更多的人多渠道了解刺绣技艺,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将传统文化弘扬传承下去。

培训期间,还有不少学员表示收获颇丰。

“专家教授们既有理论方面的授课,也有实践方面的指导,通过多种形式与我们分享交流,碰撞思想火花,让我备受启发。”阿布来克木·艾合买提说。“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创新,将新工艺、新材料融入创作中。”传统刺绣和服饰设计学员李玲表示,要将古老的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研发设计出更多受年轻人喜欢的非遗服饰,让非物质文化真正“活”起来、用起来,走入寻常百姓家。

用传统文化践行民族一家亲

“此次培训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具体实践,活动让来自新疆不同地区的学员们近距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让大家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今后我们将常态化地开展类似培训活动,积极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氛围。”第42期新疆(江苏对口援疆)传统工艺创新应用培训班班主任王婧说。

“推进非遗文化传承与传统工艺振兴是国家文化大战略,推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是传承保护的核心。作为文化艺术类高职院校,理应在传统文化融合创新与创造性转化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范卫东表示,学校将继续围绕专业特色和地方经济产业需求,在人才培养、产品研发、品牌打造等多方面持续发力,积极为西部地区服务,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用创新创意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