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在白哈巴村小木屋纵情欢歌的画面还近在眼前,谁承想,两天后突遭暴雪封山,一队游客措手不及,被迫滞留喀纳斯。这群游客中,有一位名为蔡丽芳的女士,来自江苏镇江。
经历了雪崩、风吹雪,车辆步履维艰,直升机难以降落……直至第6天,道路才打通,一行人成功脱困。回想起这几日,蔡丽芳说:“天气是寒冷的,但我们的内心却是温暖的。”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子扬 综合新华社
暴雪 天降暴雪,游客一行17人被困喀纳斯
1月8日晚间,阿勒泰山区的雪越下越大,喀纳斯景区公安局开始陆续发布交通管制公告,道路在恶劣气候的冲击下,阻断通行。
“我们一行17人是1月9日到达喀纳斯的,原计划下午晚点要去禾木。”本次带团旅游的导游蒋开源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第二天早上车子从村子里面开出来发现,整个路完全被冰雪覆盖了。”“我们四个车陷了两个,为拖那个车,还把拖车钩给拖弯了。”
雪崩之下,电力塔倒覆,喀纳斯部分区域停电停网……游客们只好向当地文旅部门求援。
1月11日,蒋开源一行与其他游客一起,被安排住进景区唯一能够保证定时供电供气的金莲花酒店。
起初蔡丽芳很担心,“我们车上吃的东西毕竟有限,特别是晚上-30℃,这个温度就让我们南方人够受的了。”
“不过有惊无险。我们既没有受冻,也没挨饿!”蔡丽芳说,“危险离我们很近,但是我们真的被保护得很好。”
团队 有焦虑也有“团魂”,更多的是温暖
遇到了这一连串的意外,说不焦虑是不可能的。蒋开源告诉记者,前几天游客们的情绪还比较稳定,可随着时间推移,大家也越来越没底。
“我们游客里有一个研究生,要写论文,挺急的。我们就跟负责人协调,能不能有其他途径走出去。刚好他告诉我们过两天有直升机过来。还有两个年轻人,断网时很焦躁。不过好在卫星电话是开通的,可以让他们给家里面报平安。”蒋开源表示,在团队和当地工作人员的努力之下,游客们整体状态都不错。
有了热腾腾的食物和温暖的住所,还有驱寒的姜茶,他们的费用也都得到了减免。
令蔡丽芳印象深刻的是,有直升机一直在给被困的游客投送物资。
蔡丽芳回忆:“到了宾馆后,工作人员经常会提醒我们几点到几点吃饭,有个大姐特别热心,她每次看到我们都会问,‘晚上睡得怎么样,冷不冷?’这让我们感觉到非常温暖。”
脱困 旅行团成功脱困,目前喀纳斯景区已经实现贯通
蔡丽芳回忆,被困的这段时间,当地一直想办法把他们送下山。“本来是准备用那个直升机把我们先送下山的,但是因为天气原因,直升机无法降落。”
1月14日,道路终于被打通,在警车和救援车保驾护航下,他们一行人终于脱困。
“我们一路下来的时候,旁边那个雪墙有3米到5米的高度。这个路完全靠推雪的机器推出来,就像重铸了一条路,这个工程量实在是太大了!”蔡丽芳非常感动,“喀纳斯冬季的粉雪是最美的,没有之一,就是第一!虽然天气是寒冷的,但我们内心是温暖的。”
救援工作其实比蔡丽芬所知的更加艰难,现代快报记者从当地获悉,雪崩路段埋藏着大量石块、树木,并不是光推掉积雪就能清出道路。因此,救援人员需要人工、机械齐上阵。当地公路交通等部门7天连续作业,到16日13时14分,喀纳斯景区岔路口通往禾木村的道路全部抢通。
据当地公路部门介绍,从10日开始的强降雪造成新疆阿勒泰山区通往喀纳斯景区的两条道路及景区内的多条道路受阻,使得喀纳斯景区对外的交通中断。在降雪的同时,当地就组织人员开始清雪抢通,出动62个抢险队员、33台清雪机械,保障喀纳斯景区岔路口通往禾木村的道路825县道抢通。
据新华社报道,恢复通行前,禾木村有1000多名滞留游客,是受雪阻道路影响人员最多的区域。
阿勒泰地区公路管理局局长赵金生介绍,此次约有350公里涉雪崩道路,经过连日清雪作业,目前仅剩贾登峪与哈纳斯之间的道路还在疏通。但贾登峪、哈纳斯都有从其他方向的道路可以通行山外。
喀纳斯景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兵介绍,该景区所在的山区冬季降雪量大,因雪崩阻断道路的情况基本每年都会出现。近期降雪持续时间长、前期气温较高等诱发雪崩因素较多,再加上山区道路狭窄、大型机械作业面小,清雪保通工作难度较大、所需时间较长。
现代快报记者从当地获悉,目前禾木路段为单向通行,物资保供车辆已陆续进入禾木村,滞留游客于16日下午开始陆续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