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江苏文脉

一万年前,江苏人就有自己的“科目三”

南唐 男舞俑 南京博物院藏

陶舞俑 西汉徐州驮篮山楚王墓出土徐州博物馆藏

昆曲精华版《牡丹亭》剧照

《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音乐史》

《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风俗史》

《江苏艺文志(增订本)·南京卷》

扫码关注 江苏文脉公众号

扫码看 文脉君说

火爆全网的“科目三”你会跳吗?

凭借动感的音乐、魔性的动作,“科目三”很快刷屏各大平台并席卷海外,俄罗斯皇家芭蕾舞团的舞者们、世界拉丁舞冠军都成了“科目三”选手。

跳舞这个爱好,也许早已根植在人类基因里。

翻开江苏历史文化的篇章,你会发现舞蹈从未在江苏人的生活中缺席:重大节日要跳舞,休闲时刻要跳舞,随时随地都能载歌载舞。

实习生 孙鹏程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郑文静 张文颖/文

钱念秋/摄

部分来源于徐州博物馆、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

“东方天书”刻画的是乐舞场面?

风靡全网的“科目三”,据说源自广西一场婚礼现场多人欢歌起舞的场景。舞者欢快的情绪似乎顺着网线流淌出来。

在重大活动中跳舞这个习俗从哪里来,目前无法给出明确的起源。不过,有实证证明,约1万年前,生活在江苏地区的先民们就会在祭祀中跳舞。

《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音乐史》中,提到位于连云港市锦屏山将军崖岩画。将军崖岩画发现于1979年,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岩画之一,距今大约有1万年的历史,其样式较为罕见,被称为“东方天书”。

岩画表现的是怎样的场景?多年来有多种说法,按照书中的理解,将军崖岩画一方面反映了上古时期氏族社会祝祀活动的大致面貌,另一方面展现了祝祭乐舞的艺术形象。

相传,将军崖岩下的凹形坪地是东夷人进行“祭日之舞”的场所。不过岩画上刻画的乐舞场景比较抽象,需要一点想象力。

“长袖善舞”其实是写实

魏晋名士:能文能舞

刘邦项羽的舞姿如何,今天实在难以还原。不过,江苏历史上爱跳舞的名人还有不少,魏晋名士谢安的堂哥谢尚就是个“能文能舞”的全才,他的舞姿可是上了史书的。

《江苏文库·书目编》之《江苏艺文志(增订本)·南京卷》记载,谢尚字仁祖,是东晋建康(今南京)人。

谢尚身上标签很多,神童、才子、名士,做过将军、当过太守,看个人才艺,他的书法、诗歌、音律在当时都属一流,舞蹈更是不在话下。

谢尚的“代表舞”叫鸲(qú)鹆(yù)舞。鸲鹆,其实就是八哥,而鸲鹆舞则是要模拟八哥的动态。《晋书·谢尚传》中就记录了谢尚在司徒王导及宾客座前翩翩起舞的场景。

谢尚“善音乐,博综众艺”,深得王导器重。有次谢尚到王府拜谒,正适逢宴会,王导对谢尚说:“闻君能作《鸲鹆舞》,一座倾想,宁有此理不?”谢尚一口答应,“著衣帻而舞。导令坐者抚掌击节,尚俯仰在中,旁若无人”。唐人卢肇《鸲鹆舞赋》对谢尚的舞蹈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公乃正色洋洋,若欲飞翔”“宛修襟而乍疑雌伏,赴繁节而忽若鹰扬”。

谢尚的舞蹈,不仅有形体上的美,更体现了一种追求自由的文化态度。客人们的掌声说明,当时名士们在宴会上跳舞并不少见,是大家都能欣赏、认可的艺术。

“长袖善舞”这个词,现在一般用来形容某人很有手段,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如果追溯这个词的来历,你会发现它最早出自于战国·韩非《韩非子·五蠹》,指袖子长有利于起舞。

《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风俗史》介绍,战国后期苏北地区属楚。史料记载,楚人喜爱跳舞,而在当时流行的舞蹈中,最能表现楚舞特色的就是长袖细腰舞蹈,直到汉代,袖舞还很受欢迎。

几千年过去,怎么就能确定汉代江苏人“长袖善舞”呢?证据可多了!

徐州古称彭城,是两汉文化发源地,有“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多年来考古学家们在徐州出土了大量汉画像石,上面的袖舞丰富多彩,有独舞、对舞、集体舞……姿态万千。

据汉画像石提供的图像资料,袖舞以手袖为道具,有长袖、蝶袖、筒袖、半筒袖、陀螺袖等。舞者对袖的舞法也十分丰富,分为扬、甩、撩、拖、绞等,形成多种形态。

今天我们可以从画像石、陶俑上,窥见汉代袖舞的风采。舞者一般将手藏于袖中,做腾空翱翔状。他们通过袖筒来延伸手臂的长度,拉近人与天的距离,渴望探知天上未知而神秘的世界。

长袖舞蹈活跃在汉代艺术表演中,不仅女孩子会跳,男舞者也不少。在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就有男性独舞、男女共舞的画面。

刘邦、项羽、项庄、项伯、虞姬……这些你在历史书上读到的人物,也许都是舞蹈高手。

非遗中满满的舞蹈元素

江苏人爱舞蹈的“基因”,其实一直在延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淮剧,都有满满的舞蹈元素。

《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地方文化史·苏州卷》介绍,昆曲的方寸舞台上,最大限度地吸纳和接续了我国古典舞蹈传统。

昆曲的表现形式上,尤以“雅”为重,这特别体现在舞台美术、家班演出、苏样引领、折子戏以及唱念做打等舞台表演方面。

昆曲为啥这么雅?还和文人有关。自明朝万历以来,就有许多致仕归来、罢职归田、无心官场的苏州文人置办家乐。主人倾其才学、财力于昆曲,有的甚至亲自担任“导演”,让昆曲有了浓厚的文学性以及精湛的表演艺术性。

位列国家级非遗的淮剧表演,则是广泛取材于民间舞蹈、杂技、巫觋(xí)和祭祀仪式,还先后吸收了徽剧和京剧的各种表演方法。如今的淮剧,既有质朴凝重的地方色彩,又有洒脱自然的生活气息。

从繁华都市到田间地头,从豪华大剧院到手中小屏幕……江苏的舞蹈,一直陪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