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1月16日,南京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市长陈之常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报告谋划了2024年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并部署十大重点工作,体现了南京“挑起大梁”的责任担当。新的一年,南京将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以“当表率、走在前、做示范”的果敢担当,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实践中走在前列。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卢河燕 徐苏宁/文 顾炜 刘畅/摄
2023
年成绩单
GDP预计1.75万亿元,继续保持全国前十
过去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在江苏和南京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南京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经济运行承压恢复、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产业强市迈出新步伐、文化软实力得到新增强、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实现新提升。
一年来南京主抓六大方面的工作:全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做好风险防范化解和社会治理工作。
全力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7%左右,总量1.75万亿元左右、继续保持全国前十。制定实施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33条”、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23条”等一揽子政策,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327亿元。开展消费促进活动1600余场,建设特色消费场景超1000个,引入品牌首店350余家。招引10亿元以上项目203个。跨境电商份额全省第一。
制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行动方案和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完善“一区一特色、一园区一突破、一部门一课题”改革推进机制,统筹实施74项国家级、93项省级改革试点任务。制定实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126条政策举措。
重点城建项目推进顺利,新生圩长江大桥主桥合龙,建宁路长江隧道双线贯通,沪宁沿江高铁开通运营,晓庄互通立交建成通车,地铁7号线南段投入运营,5号线江宁段不载客试运行,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460公里。
举办高校毕业生招聘会2448场次,城镇新增就业23.1万人。筹集人才房1.9万余套、保障性租赁住房2.4万套(间)。完成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3293户。
完成234栋消防无水高层建筑整治,更新改造老旧化工装置15套、供水管网111公里、老旧燃气管道188公里,为8.5万户居民免费置换燃气“安心管”等。
2024
年发展目标
GDP增长5%以上
今年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左右,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力争达到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左右,外贸进出口力争正增长、保持全省前列,实际使用外资稳中提质、保持全省前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成省定任务。
陈之常表示,设定上述目标,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体现了“挑起大梁”的责任担当,兼顾了需要与可能、当前和长远,有利于增强各界信心、凝聚发展合力。
陈之常指出,只要我们坚定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底气,保持“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战略定力,就一定能够汇聚起“走在前、做示范”的磅礴力量,奋力开创南京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具体怎么干?南京部署十大重点工作。(一)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着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二)坚持锻长补短、集群强链,着力推动产业强市建设大突破。(三)坚持求实扎实、四链融合,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四)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链接枢纽。(五)坚持规划引领、数字赋能,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品质。(六)坚持弘扬新风、传承文脉,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八)坚持城乡融合、兴农惠农,着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九)坚持完善体系、兜牢底线,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十)坚持系统思维、科学施策,着力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2024年重点工作解读
加快新街口、河西元通等商圈能级提升
关键词:消费
畅通重点项目保障服务“绿色通道”,加快建设450个年度省市重大项目。聚力推进424个城乡建设项目。南京持续挖掘消费潜能。以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统领,办好“南京国际消费节”系列活动,新增品牌首店300家。加快新街口、河西元通等商圈能级提升,打造国金中心、金陵中环、德基世贸中心、华贸中心等商业新地标,推进夜间经济集聚区建设,积极扩大都市圈消费。深化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城市建设,支持玄武湖景区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实施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9%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加快四大支柱产业焕新升级。全力突破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应用,协同推进算力提升、算法突破,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在增强数实融合方面,深入实施“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推动30家企业开展5G工厂建设。
以科技体制综合改革为引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循环畅通、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打造紫金山科技城和麒麟科技城,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开展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加快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综合交通实验室建设,持续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建重组。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9%。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1万家。
新改建60个口袋公园、儿童友好公园
关键词:高品质宜居城市
报告指出,南京聚力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持续推进北沿江高铁、宁淮铁路、宁芜铁路扩能改造、上元门铁路过江通道,开工建设南京北站枢纽;加快推动禄口机场三期工程。
加快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加快实施宁滁高速、宁盐高速、都市圈环线等项目,续建新生圩、建宁路过江通道,建成龙潭过江通道,推进7条主城跨区断头路建设。持续推动滨江两岸风光带提升。
续建地铁4号线二期、6号线等8条地铁线路,7号线全线、5号线江宁段通车运营。
推进小松涛巷等一批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实施105个老旧小区改造、200条背街小巷整治,推动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试点,新改建60个口袋公园、儿童友好公园。
打造停车共享场景20个,新增共享泊位5000个。
擦亮世界文学之都、国际和平城市等文化名片
关键词:文化名城
擦亮博爱之都、人文绿都、文学之都金字招牌,加快建设更有文化厚度、文明高度、国际知名度的魅力南京。深化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持续开展西街、薛城遗址考古工作,推动遗址公园保护展示。开展南京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服务保障南京博物院新馆建设。加强明城墙保护修缮,推动颐和路、评事街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复兴,推进中国明清城墙和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擦亮世界文学之都、国际和平城市等文化名片。加强对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的价值挖掘。
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
关键词:美丽南京
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长江南京段水生态监测评价。完成长江沿江湿地修复500亩、废弃矿山修复120万平方米,18条省控入江支流水质保持优良。加快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
推进江宁经开区国家碳达峰试点园区、溧水经开区国家绿色工业园区建设,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超20家。加快新能源汽车友好城市建设。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4个,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35个。新改建农路80公里,改善农村住房1165户。
打造全龄友好型城市
关键词:民生保障
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集体补助试点,扩大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制度覆盖面,做好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保。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义务教育学校紧密型集团化办学,根据学龄人口变化推动基础教育阶段学位供需动态平衡。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深入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建成市妇幼保健院丁家庄新院区,力争启动协和医学院南京医院项目,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省高水平医院。完善“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打造全龄友好型城市。新增机构养老床位1200张、居家适老化改造1200户。
锚定目标务实干,笃行不怠勇登攀,踔厉奋发走在前。陈之常表示,奋进新的赶考之路,必须牢记“三个务必”,勇于自我革命,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