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2024江苏省两会

今年GDP预期目标增长5%以上!“苏大强”挑大梁,2024年这样拼

江苏2023年GDP达12.82万亿元,万亿之城增至5座

1月23日上午,江苏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

经济大省挑大梁,2024年大江苏如何拼?1月23日上午,江苏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省长许昆林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报告回顾了2023年工作,同时提出了2024年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过去一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达12.82万亿元、增长5.8%。地区生产总值万亿之城增至5座。报告提出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其中地区生产总值预期目标增长5%以上。为了实现预期目标,江苏将重点抓好十个方面工作。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卢河燕 赵丹丹 杜雪迎

徐梦云 徐红艳/文

顾炜 刘畅/摄

年成绩单

2023

万亿之城增至5座 多项数据全国第一

报告指出,过去一年,全省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完成,内生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进一步巩固,对全国发展大局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在“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上展现了新担当新作为。

报告晒出的一组组数据,展示了2023年江苏经济发展取得的亮眼新成绩: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绩。地区生产总值达12.82万亿元、增长5.8%。地区生产总值万亿之城增至5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930亿元、增长7.3%。粮食总产量759.5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额5.25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规模保持全国首位。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制造业增加值4.66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6.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达91.9,居全国第一。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41.3%和49.9%,13个设区市全部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市。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9.2%。

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2%左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1.5件、连续8年保持全国省区第一,江苏太湖实验室牵头研发的“奋斗者”号完成极限深潜,高效率全钙钛矿叠层电池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科技型中小企业9.4万家,新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5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1万家,人才总量超1560万人。

生态环境质量有了新改善。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92.4%,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连续6年保持Ⅱ类,主要入江支流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100%。太湖连续16年安全度夏,水质藻情为16年来最好水平。PM2.5浓度33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79.6%左右。

增进民生福祉彰显新成效。城镇新增就业138.3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6.32万元和3.05万元、增长5%和7%,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07:1。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数量居全国第一,普通高中录取人数为近十年新高。基层卫生健康发展综合水平位列全国第一。全省社会文明程度指数保持在90以上。13类55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年度目标。

安全发展水平得到新提升。新冠疫情防控较短时间内实现平稳转段,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在前几年连续大幅下降的基础上又分别下降13.2%和11.2%,高风险金融机构保持动态“清零”,信访事项一次性化解率达98%,人民群众安全感保持在99%以上。

“苏大强”交账本,一个字:强!

一组组硬核数据背后,正是江苏发展的底气,以及“走在前、做示范”的信心和动力。来,看看“苏大强”到底有多强。

全国第一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达91.9,居全国第一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1.5件,连续8年保持全国省区第一

科技型中小企业9.4万家,新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5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数量居全国第一

基层卫生健康发展综合水平位列全国第一

新增境内上市公司58家,首发融资规模587.4亿元,均居全国第一

科创板、北交所上市公司分别达110家、43家,保持全国第一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9年全国第一

累计入选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4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9个,均居全国第一

“新三样”出口规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证出口货值均居全国第一

国际友好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一

全国前列

高铁里程超过2500公里,居全国前列

制造业外资、高技术产业外资和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规模均居全国前列

主打一个“首”字

进出口总额5.25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规模保持全国首位

紫金山实验室建立业界首个6G综合实验室

出台全国首部省级国土空间规划

率先

在全国率先推动国有和集体混合权属不动产登记发证

率先开展用地用林合并审批试点

全面完成

2023年全省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完成

2023年13类55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年度目标

历史新高

粮食总产量759.5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最佳

连续5年位列“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

年这样拼

2024

挑大梁!今年GDP预期目标增长5%以上

报告提出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新增就业12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正增长、实际使用外资稳中提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左右,粮食产量保持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确定以上目标,贯彻了中央“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的重大要求,考虑了当前发展形势和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需要,体现了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导向,实际工作中江苏将全力以赴争取更好结果。

怎么干

五个突出、十大重点工作

蓝图催人奋进,目标鼓舞人心。做好今年工作,报告提出“五个突出”。

一是突出“走在前、做示范”重大要求,这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行动指南。二是突出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这是谋划推动工作必须坚持的新时代硬道理。三是突出人民至上价值取向,这是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深入践行的根本宗旨。四是突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始终遵循的重要原则。五是突出统筹协调重要方法,这是正确处理发展中重大关系必须一以贯之的工作要求。

报告指出,做好今年工作,必须锚定目标、奋发进取,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以扎扎实实的举措、踏踏实实的作风,推动全省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行稳致远。

具体怎么干?今年江苏将重点推进以下十方面工作

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延续实施支持先进制造业、小微企业发展等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谋划出台新型工业化、外商投资、民间投资等方面专项政策。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技术改造等金融支持力度。突出抓好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的102项重大工程投资项目和450个省重大项目。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支持苏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加快智能算力、边缘计算等算力设施布局。进一步加强同美欧日韩经贸往来,积极拓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实施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积极布局海外仓。

深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充分发挥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创新策源地作用,持续推进国家“双一流”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全方位服务保障苏州实验室建设,支持紫金山实验室承担移动信息网络等更多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太湖和钟山实验室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加快建设云龙湖实验室,争取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落户江苏。加强环太湖、南京、徐州“三大科创圈”建设。围绕新领域新赛道部署40项科技重大攻关、80项前沿技术研发项目。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联合体,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5.5万家。大力培育聚集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聚焦“1650”产业体系建设,实施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强链补链延链行动。高标准建设1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6个省重点集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打造“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开展省级融合集群试点,大力发展生物制造、智能电网、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开辟未来网络、量子、生命科学、氢能和新型储能、深海深地空天等产业新赛道。深入实施“智改数转网联”,强化数字化转型服务供给,打造智能制造示范标杆,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基本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启动实施全覆盖。

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

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100万亩以上、产量750亿斤左右。打造一批省级重点链和市域、县域特色链,力争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000家。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培育壮大“新农人”队伍。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000个。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

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

联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更好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开工建设南京北站枢纽等项目,争取开工建设盐泰锡常宜铁路,加快推进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高铁、宁淮城际铁路、海太长江隧道、常泰长江大桥等在建项目,建成沪苏湖铁路江苏段、龙潭长江大桥等工程,加快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三期前期工作和淮安涟水机场改扩建工程建设,支持无锡硕放机场等枢纽节点进一步做强。打造汇通江淮、畅达黄海的现代化水运体系。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推进“书香江苏”建设。促进“百千万”工程和“双千计划”“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提质增效,加快建设南京博物院新馆和省科技馆、社科馆、文学馆。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力度。深入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等工程,做好地方志工作,保护运用好文物、古籍、非遗,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等保护。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加快建设淮安中国水工科技馆等项目。推动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进一步打响“水韵江苏”文旅品牌,讲好发生在江苏大地的中国故事。

努力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促进中欧班列、洲际客货运航线扩面提效。提升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柬埔寨西港特区、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等载体功能。鼓励发展绿色贸易。培育壮大数字贸易载体和主体。扎实开展江苏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三年行动。持续加强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推进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深入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各项政策举措,增强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培育一批标杆民营企业,推进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培育和“个转企”改革试点,让江苏成为民营经济兴业发展的热土。

加快建设美丽江苏

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确保长江江苏段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持续提升。加快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洪泽湖、骆马湖等重要湖泊的保护和治理,加大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建立全过程土壤污染风险防控体系。大力建设全域“无废城市”。创新发展碳市场、绿电市场。探索建设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园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稳步发展海上风电、光伏发电。推进“国家山水工程”,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更大力度创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

着力稳就业促增收。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加快完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抓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为人民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加强高水平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妇幼保健院建设,建立公立医院运营保障机制,争创国家医学中心,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适老化改造,提升老年助餐覆盖率和服务水平,支持发展康养产业、银发经济。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建设平安江苏和法治江苏。深入实施“精网微格”提升工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提高信访工作法治化水平。深化电信网络诈骗等突出违法犯罪打击治理。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