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实施江苏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受到广泛关注。在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来自基层一线的省人大代表结合自己在田间地头、菜场商超调研得出的建议,为加快展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图景支招。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卢河燕/文 刘畅/摄
人大代表带着果篮子上会
“这是我去年参加省两会后,在农业技术专家的指导下,种植的草莓新品种。”省人大代表、南京盛庄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巧琴,晒出装着精品草莓、樱桃小番茄的篮子,空气中飘起甜蜜的草莓香。“作为一名基层代表,去年我带着菜篮子上会,今年我带着果篮子上会,为农民代言,为优质的地产农产品代言。”
产业要发展壮大,需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刘巧琴关注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打造一批省级重点链和市域、县域特色链,力争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000家”。
“很多省级龙头企业都发展了15年以上,我们公司作为省级龙头企业也发展了22年。龙头企业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农产品地方特色发展,更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刘巧琴说,希望政府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比如在企业达规升级、金融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让民营企业敢投、敢干、敢做大。”
刘巧琴还提到,希望农业发展能够更好地和文旅相融合,探索“农商文旅”模式创新,“让市民游客吃到更多本土菜,尝到更多本土培育的精品水果,感受不一样的鲜甜美味。”
建议农业进一步提升质效
“去年我们种植的籼稻采用了新技术,实现了亩产创新高;在水稻种植上注重减‘药’增‘绿’,促进生态绿色发展。”省人大代表、南京六合区春华家庭农场主朱春华说。
朱春华关注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他说,这些年和周边的乡亲们一道,严格按照绿色种植模式从事农业生产,通过示范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推进科学种田、绿色种田。“农场还注册了大米商标,生产的大米、籼米都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拿到了绿色食品证书,2023年农场粮食产量对比前一年增产了15%。”
但在实际生产中,朱春华也注意到,“在粮食收获季节,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因没有场地,有的将粮食堆放在马路边,存在交通安全隐患。”他建议,相关部门能够在新的乡村发展规划中提前考虑,比如种植面积每3000亩至5000亩地,就预留10亩左右的粮食临时堆放场用地,并由村集体统一规划建设。“这样既可以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也可以更合理地让种植者有序堆放粮食。”
“接下来,我还将把农场种植中探索的新技术、农业生产现代化模式积极推广,以绿色农业助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朱春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