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市长张明康:
盐城
抓牢首要任务
奋进关键之年
张明康表示,今年是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盐城将以习近平总书记来盐城考察为强大动力,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开年就是开工、开工就要实干”的鲜明导向,深入推进“四个三”工作布局,高质量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以“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的果敢担当,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彰显更大作为。
聚力推进强链补链延链,以工业强市建设增动能、激活力。焕新升级汽车、钢铁、机械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深入实施“5+2”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氢能和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强化“智改数转网联”行动赋能,着力打造更多千亿级产业融合发展集群。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全年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分别不少于1400个、800个和500个,动态培育链主企业50家左右,努力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加强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创载体平台建设,持续抓好高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和企业股改上市工作,充分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
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绿色低碳发展扬优势、塑特色。作为全省唯一的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盐城将发挥比较优势,擦亮绿色能源、现代农业、美丽生态“三大名片”,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的市域样本、绿色低碳转型的先行示范。用好“风光”无限的资源禀赋,前瞻开展绿电溯源等工作,率先在晶硅光伏和动力电池产业链搭建碳足迹核算认证体系,推动低(零)碳产业园试点建设得到国家认定、国际认可。全面推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扩大“盐之有味”品牌影响力,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保持全省首位,加快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放大世界自然遗产和国际湿地城市品牌效应,推动生态与文旅、康养、体育等业态深度融合,拓展更多“两山”转化通道,率先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树牢为民造福的政绩观,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惠民生、保稳定。站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根本立场,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努力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扎实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多措并举促进居民增收,确保城镇新增就业5.7万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着眼实现更高水平“民生七有”,办好20项民生实事,承诺老百姓的事情干一件成一件,切实把“民生愿景”变为“幸福实景”。
省人大代表、市长顾坤:
淮安
以“四个强化”奋力跑出
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顾坤表示,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淮安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对淮安殷切嘱托,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攀高比强、跨越赶超,强化实干实效、改革创新,强化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强化初心使命、惠民利民,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牢牢把握新型工业化这个第一方略,努力在优质项目攻坚上取得新成效。突出强链补链延链,加快产业筑峰、企业强基、数字领航,坚持重特大项目“顶天立地”和专精特新项目“铺天盖地”并重,强化 “亩产论英雄”,扎实推进项目招引“4833”工程、项目建设“1533”工程,确保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800个,完成工业投资不低于1200亿元。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提档升级传统成熟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智能装备及新能源、PCB电子元器件、绿色食品等“7+3”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智改数转网联步伐。
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动力,努力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上取得新成效。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引领,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全力主攻应用转化型科技研发,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深化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南理工、南师大等合作,高水平建设淮安科教产业园“创新之核”、淮安高新区、宁淮科创走廊,力争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升2.6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增长18%以上,加快打造长三角北部重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牢牢把握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努力在增强动力活力上取得新成效。进一步解放思想、担当作为,纵深推进开发园区、国资国企、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以更多硬招实招破解行政审批、资源要素等方面堵点难点,持续打造物流成本最低、要素成本最低、办事效率最高、服务环境最优“四最”营商环境。更加积极主动对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核心区和以深圳为中心的大湾区,全方位多领域深化宁淮、淮昆合作。
牢牢把握县域振兴这个重要支撑,努力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上取得新成效。推动每个县区加快打造1-2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力争3-5年各县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均超过千亿,通过县域振兴引领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牢牢把握为民造福这个最大政绩,努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更加注重运用政府与市场统筹结合的好办法优化丰富供给。
省人大代表、市长万闻华:
泰州
为“走在前、做示范”贡献泰州力量
“省政府工作报告为我们纲举目张推进现代化建设描绘了施工图、明确了任务书。”万闻华表示,报告中提到,推动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争取开工建设盐泰锡常宜铁路,加快推进北沿江高铁、常泰长江大桥等在建项目,这些都是事关泰州长远发展、需要抓紧落实的大事要事。泰州将深入贯彻落实省两会精神,以扎扎实实的举措、踏踏实实的作风,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精神状态,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泰州新实践之路,努力交出“走在前、做示范”的新答卷。
第一,锚定产创融合,夯实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根基。泰州将紧扣推进新型工业化、形成新质生产力,坚持以“产创融合”为核心,统筹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分类梳理产业创新核心要素、牵引环节、关键平台,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引领提升产业素质,以重大项目增量注入为抓手强链补链延链,以“优势产业未来化、未来技术产业化”为方向开辟发展新赛道,坚定不移走好内涵增长、创新驱动之路。比如,将围绕打造大健康产业体系,用好部省共建机制和省级支持政策,突出健康制造和健康服务12个重点领域,加速汇聚名城名校名企名人名院资源,创建国家级泰州队列研究中心,谋划建设泰州实验室,构建大健康全链条创新生态系统,一步一个脚印锻造区域竞争“强引擎”“撒手锏”。
第二,聚焦以城留人,塑优现代化建设的功能载体。去年以来,泰州坚持以强基补短为重点焕发城乡活力,综合交通体系、城市功能品质、城乡协调水平取得长足进步,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提升。新的一年泰州将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持续深化“一轴一核三极三城”建设,不断彰显“水之灵动”“文之韵味”,统筹推进片区规划设计、重点项目实施、服务业态丰富、老城有机更新和城市智慧治理,着力打造安全韧性的运行环境、便利通畅的出行环境、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充满烟火的消费环境、文明善治的社会环境,努力建设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第三,突出人民至上,坚守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价值。去年以来,泰州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核心擦亮幸福底色,泰州学院纳入省属,蝉联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城市,连续四年成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新的一年,泰州将继续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以稳定就业夯实民生之本,以教育、医疗、“一老一幼”为重点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以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以健全社会保障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以祥泰行动持续夯实基层安全基础,切实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
省人大代表、市长潘国强:
扬州
把“好地方”建设得
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扬州市委市政府将今年确定为‘实干争先年’。”潘国强表示,做好新一年工作,扬州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努力为全省勇挑大梁作出积极贡献,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扬州新实践,把“好地方”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一是突出创新驱动,深入推进科技自立自强。锚定产业科创名城建设目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梯队。提升创新平台建设水平,建强航空科技扬州实验室、国汽轻量化研究院,支持扬州大学参建钟山实验室,打造科技创新动能引擎。“一产一策”完善专项人才政策,建设人才攻关联合体,提升“引育留用”工作水平,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二是坚持制造强市,加快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始终把产业作为强市之基,加速壮大“613”产业体系,坚持拓展增量、优化存量并重,招大引强、培优育强并举,“一链一策”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压舱石”作用,更大力度开展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以商引商,加快推动24个列省、525个市级重大项目建设,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三是抢抓战略机遇,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主动在国省重大战略中找准定位、积极作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加快实施北沿江高铁、宁扬城际等重大交通工程,积极打造空港物流产业园、江淮区域集装箱枢纽港,以交通互联互通带动区域协同联动。着力建设双向开放节点城市,更好统筹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加快建设中亚(扬州)海外仓,推动外资外贸扩量提质。
四是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守牢粮食播种面积580万亩、粮食总产57亿斤以上的粮食安全底线,培育壮大6条百亿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加快打响“食美惟扬”区域公用品牌。
五是注重守正创新,做好保护传承利用文章。全面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扬州段建设,加快打造“运河十二景”、“十里外滩”、北护城河文旅集聚区等标志性项目。
六是提升治理水平,努力创造群众高品质生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实施好10大类55项民生实事。
镇江
省人大代表、市长徐曙海:
奋力交出“镇江很有前途”厚重成绩单
“许昆林省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通篇贯穿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政治责任,充分展现了勇挑大梁、走在前列的政治担当,务实真切、催人奋进。”徐曙海表示,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镇江十周年,镇江将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落实省两会精神,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奋力交出“镇江很有前途”厚重成绩单,努力为江苏“走在前、做示范”贡献更多镇江力量。
聚焦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快推动工作重心从全力防风险转向在做好风险防范的基础上奋力拼经济,更大力度抓实工业经济壮大、消费拓展升级、投资放量增长、外贸稳中提质等任务,千方百计提振发展信心、做大经济总量。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继续超过全省平均。
强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实施制造强市镇江行动,推动“智改数转网联”扩面提质。实施智能化数字化改造项目200个,规上工业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基本实现全覆盖,工业技改投资超过130亿元。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实施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行动,围绕现代商贸、文化旅游、科技服务等八个重点领域发力,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单位累计达到24家,核算行业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夯实重大项目、开发园区、产业链群“三大支撑”。用力推进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厚植长远发展优势。保持项目攻坚力度,实打实招引建设一批优质项目,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达到1800亿元、省市重大项目年度投资额超过600亿元。深化开发园区改革,实施“园区建设提升年”行动,全面编制园区发展规划,强化土地整理和资源盘活,精细完善功能配套,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园区承载力和发展活力。培育壮大产业链群,保持战略定力,推动资源要素、政策措施、工作力量向“四群八链”主导产业集中,做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推动科创主体、平台、人才等持续增效扩容,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8%以上,“四群八链”应税销售收入超过4500亿元。
守牢民生保障、金融债务、安全生产、社会稳定“四条底线”。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用心办好40项年度民生实事和298个城建项目,更加注重老百姓关心的实事难事,在高质量发展中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毫不放松抓好地方存量债务化解,稳妥处置金融领域潜在风险隐患。实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推动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
省人大代表、市长邢正军:
连云港
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后发先至
邢正军表示,连云港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总书记对江苏、对连云港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扛起“走在前、做示范”光荣使命,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后发先至,以不懈奋斗精神书写好新时代“西游记”。
一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深入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以六大主导产业、十条重点产业链为主抓手,高质量推动传统产业抓提升、新兴产业抓增量、未来产业抓布局,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面构建万亿级石化产业基地,快速崛起“中华药港”,加快建设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新材料基地,努力贡献更多港城制造的“大国重器”和“超级材料”。
二是持续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能级。坚持陆海统筹,矢志向海图强,深入实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深化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建优建强海洋经济产业园、海洋装备产业园和流体装卸设备产业集聚区,着力打造国家级渔港经济区、海洋牧场示范区。加快突破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大力发展深水网箱等深远海渔业,建设苏鲁海产品产地市场,海产品电商销售额超150亿元,打造现代化海洋强市。
三是全力建设“一带一路”强支点 。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以打造“一带一路”强支点为奋斗目标,全面融入长三角发展、做足陇海线文章,更高站位用好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等重大平台,更高起点建设国际枢纽海港,更高效率运营中欧国际班列,更高水平打造“标杆和示范项目”,更高标准提供“从太平洋扬帆起航的出海口”,不断提升连云港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年内开行国际班列820列,港口吞吐量、集装箱量分别增长6%、8%。
四是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大片区之一,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年”专项行动,施行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入推进“综合查一次”“一件事一次办”等集成改革,全面落实“民营经济31条”等政策,专精特新企业授信突破400亿元,让企业家安心创业、舒心发展。
五是扎实推动美丽连云港建设。坚定不移推进美丽连云港建设,立足城市“山海相拥、港城相融”禀赋特色,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统领,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更大力度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山海特色公园城市既有颜值更有气质,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合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港城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省人大代表、市长刘浩:
宿迁
坚决扛起走在前、挑大梁的宿迁担当
刘浩表示,宿迁要全力推动“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细化实化,抓紧抓实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勇担使命、锐意进取,以发展实效彰显宿迁担当。
一是紧紧锚定增长目标,奋力跑出经济发展加速度。围绕今年达成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目标,紧在前头、干在当前,推动春节期间惠企稳岗利民十二条措施落地落实,从鼓励满工满产、保障留工稳岗等方面支持企业连续稳定生产,以一季度“开门稳、开门好”为全省顺利开局多作贡献;持续开展“招商引资攻坚年”活动,紧盯“6211”目标,迅速掀起招商新热潮;深入实施“五率”促进工程,全面提升签约率、开工率、竣工率、投产率、入库率,推动近三年1300余个亿元以上招引项目全面投产达效,促进652个“三大类”项目和列省重大项目投资量、实物量、工作量“三量齐增”,为经济增长积蓄源源不断新动能。
二是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始终把新型工业化摆在首要位置,深入实施支柱产业扩能提质、新兴产业加速壮大、企业方阵扩容提档“三大工程”,加速打造富有宿迁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年内规上工业总产值超5600亿元。大力推进千亿级产业攻坚计划,年内新能源产业产值超1150亿元、高端纺织产业产值超1000亿元。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主动对接省“10+X”未来产业体系,积极布局新型储能、前沿新材料等产业,年内新材料产业产值达800亿元。接续实施三大企业方阵拔尖行动,年内百亿销售企业达8家、新增上市企业3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0家,进一步增强“宿商”影响力。
三是深入挖掘资源禀赋,不断厚植区域竞争新优势。发挥农业大市优势,实施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行动,发展新型食品产业,做强“宿有千香”品牌,年内“三群四链”综合产值突破千亿,为全省稳产保供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彰显航道内港优势,推动“四港”联动,促进港航产一体发展,全力打造“淮河水运中心、运河航运枢纽”,力争2025年临港产业规模达4000亿元。培育特色产业优势,实施酒产业振兴计划,推动膜材料、激光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落地,不断扩大全省全国市场份额,打造“中国酒都”“中国膜城”“华东光谷”。放大数字经济优势,实施智改数转网联计划,高水平建设“电商名城”,推动跨境电商提质增效,年内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10%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再上新台阶。
四是持续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探索示范实践新空间。当好集成改革“先行军”,力争“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性平台不少于20个、50项改革获得省级以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