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尊重劳动、崇尚技能日渐成为共识,撕掉带有偏见的身份标签,理直气壮地享受劳动的光荣和回报,便可以成为一种新风尚
新华社报道,上海外卖骑手车振宇成立了一支“拼搏车队”,他提供“启动资金”,无偿资助那些刚刚入行且生活拮据的年轻骑手,邀请他们和自己一起奋斗。
骑手立足城市的核心要素和诉求是尽力提高收入。近日“蓝领高收入”成为热点话题,并非偶然。在以“艰辛”为底色的职业叙事中,一些骑手确实得到了较高收入。而近日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发布的《2023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则以客观数据说明了蓝领群体平均月收入显著提升的趋势:由2012年的2684元增至2023年的6043元,月嫂、外卖员等职业月收入居前列。与白领群体的平均月薪相比,二者的差距逐渐减小。其中,以外卖员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以其数字化、灵活性、规范性等优势持续拓展蓝领就业和发展空间,成为提升蓝领就业质量新的助推器。
这些事实,与“蓝领收入低、没面子”的偏见形成鲜明对照。随着蓝领劳动者的待遇、工作环境获得改善,一些刻板认知理应有所更新。依托互联网平台衍生的新就业形态,为蓝领工作状况的改善持续注入活力。一方面,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的从业者,受惠于数字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明显增加;另一方面,新就业形态为劳动者提供更多元化的从业选择,社会保障机制也进一步改善。由此,蓝领劳动者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新就业形态灵活性强,允许劳动者突破就业时空限制。报告显示,我国蓝领群体规模达4亿人,外卖员的本省就业比例高达73%,仅次于服务员。一财网近日报道称,贵州贵阳昌明镇的外卖骑手杨时琴在2023年8月成为了一名骑手,当骑手的第一个月就成了小镇的单王,当月工资超过7000元。此前,杨时琴在镇上的美容院给客人洗脸,最高月收入1200元。这类人群的人生境遇得以提升,新就业模式功不可没。
随着新就业形态的发展,蓝领工作不只是“体力活儿”,技能化趋势显著增强。例如,外卖骑手的职业素养、应变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越发重要,而社会对月嫂专业技能的技能要求也不断提高。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地方出台新的人才政策,获评职称的蓝领人才可以获得政府补贴、积分落户加分等待遇,为新就业形态从业者更好地融入城市提供了坚实保障。上海近日表示,对“三保人员”,城市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这一声音令人欣慰。
随着人们择业观念的转变与蓝领职业薪酬竞争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求职者主动拥抱各类新就业形态。不少蓝领从业者对媒体称,“努力就能挣钱”,予人以启示。当尊重劳动、崇尚技能日渐成为共识,撕掉带有偏见的身份标签,理直气壮地享受劳动的光荣和回报,便可以成为一种新风尚。
现代快报/现代+特约评论员 陈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