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文化

如何让大运河IP持续“出圈”?

文旅专家这样支招

中国大运河这个大IP,如何在文旅融合方面持续火爆“出圈”?1月31日下午,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主办的大运河智库沙龙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文旅融合研究中心研究员受聘仪式在南京举办。会议邀请近10位文旅专家学者,聚焦“传承中华文脉,打造水韵江苏文旅融合品牌”主题展开深度研讨和交流。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胡玉梅

文旅融合研究中心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旗下设置的第8个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未来工作如何开展?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陈爱蓓提出三点建议。首先,更加发挥好平台的作用,研究大运河的多维文明价值。积极发挥学术研究的先导性作用,为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思路。其次,要运用好科学研究方法,塑造能够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旅产品。学者要发挥专业特长,运用好社会调查多媒体大数据分析的科学研究方法,深入了解大运河文化受众的感想和需求,为政府优化政策安排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最后,讲好中国大运河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助力大运河文化真正走出国门,为世界人民所熟悉。

目前,大运河文化带研究院文旅融合研究中心已经明确了2024年的工作计划。该研究中心主任李洁介绍,2024年是该研究中心成立第一年,除了承担相关课题、呈送文旅融合决策建议、刊发理论创新成果外,还计划举办研讨会、调查研究等。例如:走访浙东运河、沧州运河等,调研浙东运河、浙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文旅融合的新实践,新思路;调研沧州运河变迁,河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实践与经验等,已经排上日程。她说:“加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智库的研究聚焦一线实践,主线是研究基础上的决策咨询,我们尽最大努力将专家学者凝聚深厚学术积累和慎重思考的‘金点子’‘好方子’变成指导实践的金钥匙。”

建言献策

文旅赋能,让大运河IP持续“出圈”

如何让大运河IP在文旅融合方面,持续火爆出圈。现场,围绕“传承中华文脉,打造水韵江苏文旅融合品牌”,专家学者们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近来,“泼天的富贵”让哈尔滨变尔滨。尔滨的“出圈”,也让业界对文旅IP如何持续引流,成为现象级产品有所思考。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江苏省文化产业学会会长、联合会副会长顾江表示,从尔滨“出圈”看大运河文旅IP,这其实是文旅资源、文化资源创新性转化、活化的问题。他认为,在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中将自然风貌同人文景观紧密结合起来,以产城融合促进文旅业态创新非常重要。“IP”内容塑造在推动实现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设实践中作用越来越凸显。当前的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以及相关文旅产品的开发,缺的不是手段和方法,而是基于人文与经济相结合的各种文旅资源、文化资源的创新性转化、活化。

江苏省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处二级调研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理事会秘书长严智忠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想法。他说,中国大运河文旅融合,首先要深度发掘资源禀赋,解决好“有什么”问题;其次要深入阐述时代价值,解决好“当下是什么”的问题;再次是深入推动“两个结合”,解决好创新和发展的问题;最后,深入推动高质量发展,解决好发展的效益问题。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与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勇从服务政府决策、服务企业需求、服务大众期待三个维度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文旅融合研究中心的未来工作提出建议,他说,要用敢于“出圈”的姿态,把大运河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挖掘出来,使之成为可体验的文旅产品,与社会大众形成互动。

进士后人寻访、大运河画舫巡游……专家们抛出“金点子”

对大运河文化研究的深化活化问题,江苏省旅游学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震方建议在既有的8个研究中心的组织架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加法模式,广泛链接、整合社会资源,扩大学术圈、研究圈,以更多的创新研究成果更好服务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服务江苏文化强省建设。

“大运河是建设的河、发展的河、生产的河、生活的河、共享的河。”江苏省旅游学会副会长杨淇深认为,在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应避免四个“当”,即“把继承当传承”“把传播当传承”“把知识当文化”“把形式当内容”。要从娃娃抓起,把文化和文明转化成鲜活的故事,以文化人,做好有效传播。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冯家红认为,做好大运河文旅融合IP可以从大运河与科举的角度入手。历史上有不少在江南贡院参加科举考试的名士都是经大运河这条水路来到了南京夫子庙。因此,大运河是流动的河、经济的河,也是人文的河。她介绍,2019年,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正式启动“进士后人寻访项目”,发掘进士家族的学术基因,追踪科举进士后代的现实生活。截至2023年7月,通过发布寻访启事、网络查找、实地走访等方式,已整理出621位进士后人的线索,对应进士507人、进士家族167个。并且和宝应朱氏、金陵甘氏、扬州阮氏等68个进士或进士家族的后人建立了直接联系。并且在资料整理的基础上,汇编成《“状元、进士后人寻访项目”阶段性成果汇编》等资料性手册、档案。

南大智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总监顾福妹认为,大运河文旅融合可以把运河文化活态传承与水上运动、画舫巡游等相结合。她说:“为什么迪士尼的花车巡游火遍全世界,所有主题公园都争相学习?因为互动性强。大运河也可以打造画舫或者花船巡游。在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典型地段,找到历史上大运河沿线经典人物、经典事件,复刻到画舫上,做一些类似画舫巡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