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运已经开启,为了方便重点旅客出行,南京南站“158”雷锋服务站长年为老、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提供义务服务,这里的客运员每天奔波于安检处、候车室、站台之间,日行两三万步。1月30日,现代快报记者来到南京南站“158”雷锋服务站当起志愿者,跟随00后客运员徐学芝,帮助重点旅客,用真诚的服务守护他们的回家路。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赵丹丹/文 刘畅/摄
1月30日上午9点多,南京南站里人头攒动,“158”雷锋服务站也进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刚忙完一单接站任务的徐学芝,又接到新任务:接站一名坐轮椅的老人。
“这趟高铁9点55分就到站了,我们赶紧走吧。”跟着徐学芝,记者一路快走,穿过检票口,下楼梯,到达站台时是9点45分。没一会儿,列车进站,车门打开,老人的儿子田先生推着老人站在门口,随身带着不少行李。徐学芝和记者赶紧帮忙抬轮椅,之后,徐学芝推着老人往地下停车场走去,记者则接过田先生手中的“移动马桶”。“我母亲80多岁了,这些年关节炎的老毛病越来越严重,走不动了。这次是带她来南京和我儿子一家过年的,幸好有你们,不然一个人真不知道怎么办。”田先生连声说着感谢。徐学芝一路把老人送到P2地下停车场,接着,又给田先生的儿子打去电话,告知接站的具体位置,并拍摄照片,通过微信发送给他。
送完老人,回服务站的路上,记者已经冒汗了。没来得及休息、喝口水,下一个送站任务又来了,这次是送视障旅客王先生上高铁。“您好,我是‘158’雷锋服务站的客运员,请抓好导盲杖,跟我走。”徐学芝熟练地牵引着王先生到达站台。“今天天气不冷哦,站台上风不大。”“是的,过几天又要降温了。”亲切的交谈中,王先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他在南京一家按摩店工作,店里放假了,他就买了票回铜陵老家过年。“一年就回家一两次,每次坐高铁买票的同时都会提交重点旅客预约,不仅有人送我进站,还有人接站,很方便。”列车到站,车上的乘务员下来接力,“谢谢你们啊。”王先生临走前的一句感谢,让人心里暖暖的。
送完王先生,对讲机那头又响起声音:“小徐,南广场安检处有一名视障旅客,能去接下吗?”徐学芝二话没说,又是一溜小跑,开启新的送站任务。
徐学芝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春运开始后,客流量逐渐上涨,平时服务站一天接送重点旅客四五十单,最近已经增加到70单。一天接到的预约单数在百单左右,都需要电话一一确认。目前,这个服务站共有4名工作人员,还有两名来锻炼的培养人员,因为有晚班,实际上白天就3人在岗,最近还有一批志愿者来帮忙。“每天步行2万多步是正常的,有时要走到3万步,很考验体力,忙的时候顾不上喝水、上厕所。”徐学芝说。
“被需要”的感觉真好
“158”谐音“义务帮”。“158”雷锋服务站始建于1968年南京站建站之初,截至目前,已经有四代人接力专门为老、弱、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提供义务服务。南京南站“158”雷锋服务站,12年间累计服务超14万名重点旅客。
除了服务重点旅客,服务站还接受各类咨询服务。“A14检票口在哪啊?””站内有寄邮件的地方吗?”“行李在哪里可以寄存啊?”面对各种咨询,徐学芝都耐心解答。
出生于2000年的徐学芝,2021年来到南京南站工作,2023年调到“158”雷锋服务站。虽然来服务站时间不长,但这份工作让她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也收获了很多感动。“每帮助一名重点旅客,我心里就特别暖,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徐学芝说,很多重点旅客和她成了朋友,当他们预约重点旅客服务时,都会指定要她服务。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她意外收到一对老夫妻手写的感谢信,当时激动得哭了。2023年,一对70岁左右的老夫妻要坐高铁去江阴,爷爷有基础病,需要坐轮椅。“我把他们送到站台,聊天中得知他们的孙女和我一样大,他们就像我的爷爷奶奶一样,更感亲切了。”上车前,他们互相加了微信,到站后,老人还给徐学芝报平安并表达感谢。
没过多久,徐学芝收到老夫妻寄来的手写感谢信。信里写着:“谢谢你,孩子,你像我们的孙女一样。你有一颗助人为乐、不厌其烦的心。”字里行间透出的温暖,让徐学芝泪目。
帮助重点旅客的同时,徐学芝也从他们身上获得很多力量。徐学芝说,她服务最多的就是视障旅客,“他们失去了光明,但他们都很乐观、坚强,有的是来南京学习、工作的,有的是来南京旅行的。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给了我很多力量。”
徐学芝说,正因为重点旅客对她的信任,她更要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让他们出行平安、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