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迎新年

全国灯会灯彩“显眼包”都来了

千角灯、走马灯等非遗惊艳亮相南京

乐清龙档

龙盘虎踞

第38届秦淮灯会来了,全国灯会灯彩项目展也于2月2日-24日在南京市秦淮区非遗馆同步举办。2日下午,现代快报记者带大家提前看展。千角灯、走马灯、品字亭灯、凳板龙……现场一次性展出15个省市的35项灯会灯彩项目,展品共计150余件,22组龙灯“显眼包”齐亮相,给游客们带来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红艳/文 赵杰/摄

不出南京看遍全国灯彩

2月2日下午,秦淮非遗馆内热闹非凡,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山西、湖北、湖南、青海、四川、广东、江西、浙江、福建、安徽等15个省市的35项灯会灯彩项目亮相。

展览共分四大主题场景区域,还有1个互动区、1个演出区。其中,龙灯主题展厅共展出龙灯22组,比如,北京灯彩《六方龙头宫灯》、浙江仙居花灯《龙凤八卦灯》、江苏秦淮灯彩《画龙点睛》等,神态各异、霸气侧漏。

在特色灯彩主题展厅,各地灯会灯彩非遗代表性项目集中展示,自贡灯会、胜芳灯会、石城灯会、淄博花灯会齐聚一堂;上海灯彩、潮州花灯、泉州花灯等竞相绽放,带来一场实景版《上元灯彩图》。

“独家技艺”令人惊叹

刚走进秦淮非遗馆,一条蜿蜒的长龙就映入眼帘。只见它龙头向上,龙身金碧辉煌,上面穿插了灯笼、彩旗、铃铛、各种雕刻等,还配有可供执掌表演的木柄,很是精美。由于长度过长,它不得不以“Z”字形摆放,身体还拐了个弯。

“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乐清龙档,俗称‘凳板龙’,是流行于浙江省乐清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雕刻艺术。”秦淮非遗馆工作人员武凡琦介绍,据传从明代开始,乐清人每年元宵节会以龙档为道具举行群众性的巡游表演活动,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现场展出的乐清龙档全长约40米,以樟树和榆树为原料,采用圆雕、镂雕、浮雕、透雕等多种技法,这样一条“凳板龙”需要一个家族雕刻三年才能完成。“上面雕刻了许多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比如岳母刺字、八仙过海,雷震子救周文王、桃园三结义等。”

在特色灯彩主题展厅,一组不断转动的灯彩很是吸睛,只见四匹马在灯彩中不断奔跑,动感十足。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这款灯彩为两层结构,上层亭子内是剪纸技艺制作的展翅雄鹰,下层则是剪纸技艺制作的四匹快马,上下层向反方向旋转。“这是江西婺源的六角亭走马灯,集合了竹艺、剪纸、绘画等民间技艺。”灯彩艺人汪宣烈介绍,婺源灯彩是婺源民间流行最广的一种传统艺术,种类繁多,“马灯的原理是利用热空气推动里面的风叶产生转动。寓意每个灯都不同,这个灯上面是马,寓意马到成功,上面是展翅的鹰,寓意大展宏图。”

国潮灯彩很吸睛

“这款灯好漂亮,有好多角和灯。”现场,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的东莞千角灯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在东莞当地方言中,‘千角灯’与‘千个丁’同音,寓意‘百子千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灯彩(东莞千角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树祺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千角灯体型巨大,灯身由许多立体三角形组成,全灯有一千个角,每个角缀有一盏灯,以字画、剪纸、刺绣等手工艺品装饰,一般都会放在祠堂里。现场展示的仅是原版的一部分,原版千角灯高达六米,目前已被东莞市文化馆收藏。

来自浙江海宁的硖石灯彩,因高颜值成为当之无愧的“显眼包”。现场展示的品字亭灯做工精美,远看像是三个“口”字形的亭子连接在一起。据了解,硖石灯彩以八字技法、针刺花纹出名,它以宣纸、竹篾、铅丝为主要材料,运用画、拗、刻、扎、针刺、裱、糊、结等八大制作技法,以灯映画,显示出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立体画面,给人以传神之感。

除了传统特色灯彩,各地非遗传承人还积极创新,带来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国潮特色灯彩。南通灯彩非遗传承人何麟强带来一款“中国龙”灯彩。“这款灯是在往年兔子灯造型基础上改良的,灯上借鉴了青铜器和玉片造型纹样,还融入南通蓝印花布元素以及剪纸元素。不管从哪个角度看,灯上都布满祥云,像是龙在云里穿梭一样。”何麟强说,配色也主打一个潮酷,白蓝相间,很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别看这款灯个头小,但制作工艺复杂,灯体上几乎看不到接缝,半个月才制作一个,目前这款生肖灯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