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园也让人操心。
近日,贵州贵阳市,有多位博主发布视频称,当地黔灵山公园的许多猴子被抓捕,此事引发关注。2月4日,黔灵山公园管理处向上游新闻表示,黔灵山的猕猴的确是在进行分流,此事由林业部门牵头。
人有分流,猕猴也有分流,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猕猴分流是因为猕猴数量过多,远远超过生态承载量,对植物、公园基础设施、游客等都造成严重影响,通过人为干预,使之实现规模合理的目标,有其必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猕猴被暴力抓捕”的说法,园方表示相关猎捕人员是林业部门派遣的专业人士,有相关手续。老实说,这样的回答并没有正面回答有没有“暴力抓捕”的问题,这也很难让人们的疑虑尽快消散。
基于科学要求的分流,是一门严谨的“专业”,既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也不能简单粗暴。显然,好的分流方式会让动物感到舒适,有暴力捕抓嫌疑的分流手法则会让动物感到不安。对它们而言,分流意味着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要重新进行适应,分流时尽力温和,是不可绕过的原则。就算抓捕过程中不顺利,出现种种困难,也要耐心实施。
前不久,云南昆明动物园猴山内2只猫疑似被猴群欺负的视频在网上传播并引发关注,“猴猫共处”引发网友争议。正如动物保护专家所言,猫与猴的习性不同,自然状态下很少有交集,猫与猴共处会让猫常处于紧张和压力之中,将两者关在一起不合适。此后,昆明动物园发布关于猫移出猴山的相关说明称,决定立即采用诱捕的方式将猫移出猴山,算是一种纠错。
处理此类问题是动物园自家之事,按理说不需要旁人指指点点。但个别动物园在保护动物方面做得不够好,因而受到批评,这也暴露了某些机构在动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着漏洞和隐患,不由人不担心。
人们关心猴子在分流中有没有受到伤害,关心猫在动物园过得开心不开心,这是动物权利保护意识上了新台阶的体现。对于这样的声音,不仅动物园该听到、有关部门该听到,整个社会也应该有所呼应。
重视动物保护伦理向来是一个社会文明的体现,不仅人和动物的关系应该更为融洽,动物之间的相处、动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自处,都应该逐步进入一个以动物权利保护为核心的氛围里。由此,以环境美德为导向,更加关切动物的权益和感受,是题中之义。近年来,“大象北上”所引发的关注说明,动物多样性保护文章可以写得更深、更全面,人对动物语境的关心可以更主动、更到位。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