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南京人的年味儿在哪里?
这厢,龙年灯会灯彩已经点亮,而放眼餐桌,你也会发现别有乾坤。
许多人家正在为一盘炒素菜而忙活,花花绿绿,十多样蔬菜,谓之什锦菜。少了它,年夜饭似乎就不成席。
这什锦菜究竟有何妙处,它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文脉往事?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凡 王子扬/文 牛华新 王曦/摄
1 什锦菜的前身
吃什锦菜是谁起的头?这个问题已经不可考,但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晋代的周处。就是那个除三害的周处。
周处是吴国鄱阳太守周鲂的儿子,少时顽劣,和南山白额虎、长桥蛟龙并称为“三害”。而后他拳打老虎,脚踢蛟龙,自己也改过自新,传为一段佳话。
话说,周处一心向好,来到南京拜陆机、陆云为师。而今,南京城南还可以寻见周处读书台等旧迹。
周处曾经写过一本《风土记》,里面记载:
“正元日,俗人拜寿,上五辛盘,松柏颂,椒茶酒,五熏炼形。五辛者,所以发五脏气也。”
这个五辛盘就被认为是什锦菜的前身。为啥叫“五辛”呢?因为用了五种辛辣的蔬菜,可以“发五脏气”。
后来,吃五辛盘的年俗一直流传着。
比如,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就提到“荐辛盘啖春饼。是日于分司署行鞭春礼”。
还有,《江苏文库·精华编》中的《清嘉録》也提到“宴集以春饼为上供,谓即古五辛盘遗意”。
2
从“五辛”到“十景”
什锦菜里到底有什么?
清代有人曾给过一份标准答案,也就是“酱姜、瓜、胡萝卜、金针菜、木耳、冬笋、白芹、酱油干、百页、面筋”。
据记载,先细切成丝,再用油炒之,这就叫“十景”。
可能会有南京人不同意了,“为什么我家的什锦菜里面还有豆芽呢?”
人家也解释了,这个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还有马齿苋,也叫“安乐菜”,过年炒着吃,自然是平安顺遂、万事如意。
事实上,在百姓生活中没有这么多规矩,爱吃什么加什么,何止十样,只要喜欢,二十样都可以加。
写下“十景”的人叫潘宗鼎。据《江苏文库·书目编》中的《江苏艺文志·南京卷》所记,潘宗鼎字禹久,号姜灵,清末民国间江宁人,祖籍苏州元和。
15岁那年,潘宗鼎习文,师从吴鸣麒,后授廪生,后来入江宁府学尊经书院。再后来科举被废除,他考取小学校长,从事教育行业。
潘宗鼎很喜欢古凤凰台遗址,这一带竹柏交荫,苍翠静谧,所以他在这里盖了间房子,取名“莱舍”。晚年,他每天养花种菜躬耕自给,常与老圃僧徒往还,其家大门有联云“闭门种菜,隐居放言”。因为热爱乡邦文献,他取了一个雅号叫“姜灵”,取“江宁”之谐音。像吃什锦菜这样的很多年俗都被记录在他的《金陵岁时记》中。
3
什锦菜“走红”与佛教文化有关?
什锦菜在南京“走红”,可能也和佛教文化有关系。在古代,南京的吃斋之风也曾风靡一时。
《江苏文库·研究编》中的《江苏风俗史》就说,南北朝时期,佛学对江苏南北各地、各个阶层均有重大影响。包括吃斋,还有放生、习经、烧香等非常盛行。
据记载,古代有名望的寺庙会将炒好的素菜用精美的“食盒”盛装好,由小沙弥或僧尼送往经常布施的人家,以示感谢。
举个例子,咱们读《西游记》,唐僧师徒一路上会吃哪些食物?
第十三回,猎户家里“有些竹笋,采些木耳,寻些干菜,做些豆腐……”
第三十五回,猪八戒让妖怪“办些香蕈、蘑菇、茶芽、竹笋、豆腐、面筋、木耳……”
第一百回,唐太宗请客,吃的是“面筋椿树叶,木耳豆腐皮。石花仙菜,蕨粉乾薇。花椒煮莱菔,芥末拌瓜丝”。
是不是每样都有什锦菜的影子?
4
炒素菜炒的是南京人的年味儿
“我觉得南京人的年味儿最早就是从炒素菜炒起来的。”南京著名节目主持人吴晓平感慨道。
在他儿时的回忆里,大人如果到菜市场买各种各样的素菜来,在厨房里开始备料,他们小孩子就晓得年快到了。一方面,素什锦是年饱的一个调剂,刮一刮肚子里的油水。另一方面,过去过年有一个习俗,从年三十开始就不能动火,老吃冷饭也不是办法,那么素菜就汤饭就成了格外好吃的一个好菜。
年味还体现在哪里呢?老吴小时候住在大杂院里面,他觉得素菜是联系邻里之间关系最好的纽带。比如你家买到胡萝卜了,我家没买到胡萝卜,你家买到金针菜,他家没买到金针菜,大家就换来换去,邻里关系越来越好,过年的氛围也越来越浓。
南京还有一个规矩,别的菜倒没有互相送来送去的习俗,但恰恰是炒素菜,大家喜欢打电话问“你家炒素菜怎么样?我来送一碗给你”。在相互品尝炒素菜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别样的年味。
至于炒什锦菜究竟要放哪些菜,老吴说,并没有规定。但在他看来,有几样必不可少。一个是黄豆芽,形状似玉如意,非常吉祥。一个是金针菜,像一根根金针,金玉满堂。这二者缺一不可。还有豆腐泡像大金砖,荠菜是“聚财”,藕是“路路通”,总之都有吉祥的说辞。
除了寓意美好,也要色彩鲜明,所以像胡萝卜这样的“颜值担当”也不能少。而南京城南人炒素菜必放的一个菜是腌菜,这是南京人口中的灵魂之菜,放进去一下就能提鲜,也是每家每户炒素菜口味不同的“命门”所在。
而炒素菜工序烦琐,每一样菜必须分开来炒,有些菜像干子、木耳等,还要先用水焯一下,是一道名副其实的“功夫菜”。
“大年三十,一下肉圆子吃多了,红烧肉吃多了,吃鱼吃得也不过瘾了,但是炒素菜可以一直吃到正月十五小年,大家还在互相送来送去,送的就是各家的口味,送的就是年味儿,它也搅动了过年之间的亲情、互相走动拜年的风俗。”
感谢安乐园菜馆对拍摄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