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一年,春节仪式感拉满!龙年春节到来前,现代+推出“13市13场直播 看江苏人过年的仪式感”系列直播,跟着现代快报记者走进江苏13市,看各地过年的仪式感。拓印是苏州人传统年俗。苏州碑刻博物馆(苏州文庙)有一块青石质地,镌刻于清咸丰二年的彭蕴章书“福寿”碑,博物馆将碑文“福”字复刻,用于拓印赐福。2月5日中午,现代快报记者来到苏州姑苏区十全街,观非遗传承人拓福,感受墨香味十足的年味。
36岁的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碑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潘金杰,6岁开始学习书法,高中起学习篆刻,2008年拜于原苏州碑刻博物馆高级工艺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碑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有“江南第一刀”美誉的时忠德大师门下,学习碑刻技艺。在拓片制作方面,他学习到乌金拓、蝉翼拓、器物拓等制作工艺流程。“所谓‘拓’,就是用纸、墨摹印碑石或器物上的文字和花纹。从我国古代至近现代,‘拓’一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复印方式。”
潘金杰介绍,一套完整的拓印制作流程分为清洗、上纸刷平、均匀敲打、弄平边角、上墨、拓完揭纸等六个步骤,这些工艺步骤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不易掌握。以上纸为例,北京故宫、西安碑林为首的北方传拓技法,一般采用干纸上纸法,这是由于当地气候干燥;而苏州地区由于气候相对潮湿,一般都采用湿纸上纸法,需要事先将宣纸折叠并用清水闷纸,再吸干宣纸中多余的水,使其干湿均匀,用于上纸。“不同季节闷纸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苏州地区冬季气温较低且潮湿,需让旧报纸吸收宣纸水分10分钟。无论夏季还是秋季,宣纸都要摸着潮湿但不湿手,这样才算闷纸完成。”潘金杰一边操作演示,一边进行讲解。
随后,潘金杰小心地用棕刷将宣纸刷在碑面上。“刷的时候不能用蛮力,要灵活运用手腕的力量,让宣纸尽量贴合每个字的字口。”对于字体较小的区域,如印章、题跋等处,要用小木槌垫着毛毡轻轻敲打,让宣纸更加贴合,更加清楚地将印章或者题跋显现出来。
之后便是上墨拓印,这也是碑刻传拓的核心环节。只见潘金杰左右手各执一个拓包,左手拓包为储墨拓包,右手拓包为拍拓拓包,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连续进行上墨,很快墨汁便均匀地分布在宣纸上。在此环节,现代快报记者进行尝试,其间潘金杰不断指导,纠正不规范动作。很快,第一遍上墨就完成了。
整个拓印过程需要反复上墨五至六遍。其中第一遍、第二遍是基础,第三遍是关键,第四、五、六遍则是修整和补充。完成后,潘金杰熟练地用食指和中指将宣纸揭下,如此一张乌黑有光泽的“福”字便拓印完成。潘金杰将这张“福”字赠予现代+直播间的观众们,“希望直播间的观众能从苏州碑刻技艺中,感受到苏式传统新年的氛围。”
除潘金杰外,双塔书画协会的老师们也在现场,通过写春联的形式,为观众们隔空送上新春祝福。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高达 徐晓安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