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时事

未给出责任认定,瑞典结束“北溪”调查

瑞典检方7日以“瑞典缺乏管辖权”为由,宣布结束持续16个多月的“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调查,并表示已将相关调查材料移交德国,但未就事件的责任认定给出结论。

分析人士指出,瑞典草草结束调查并将责任转移给德国,是因为“北溪”爆炸事件高度敏感,公布真相会让其处于尴尬境地,且可能影响其加入北约。

瑞典检方当天发布新闻公报说,初步调查的主要目的是确定瑞典公民是否参与了这一破坏行为,以及是否冒着损害瑞典利益或瑞典安全的风险,利用瑞典领土实施这一行为。经初查,“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瑞典或瑞典公民参与在国际水域发生的袭击事件”。

“北溪”天然气管道从俄罗斯出发,经波罗的海海底抵达德国。2022年9月底,管道发生爆炸,泄漏大量天然气。调查发现,4条管道中的3条发生泄漏,共有4个泄漏点,位于瑞典和丹麦附近海域。爆炸事件发生后,丹麦、瑞典和德国分别启动调查。

负责该案的瑞典检察官马茨·永奎斯特在上述公报中表示,瑞典在调查期间与多个国家密切合作,与丹麦和德国持续分享信息。瑞典检方已将可用作证据的材料移交德国。

目前,德国和丹麦的调查仍在继续。德国政府表示仍希望揭开“北溪”爆炸谜团,但德检察部门现在无法透露更多信息。

俄罗斯曾多次呼吁共同调查,但都遭到拒绝。对于此次瑞典结束调查,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7日表示,参与调查的西方国家拒绝向俄方提供调查进展、调查结果等信息,俄方将继续追踪下一步调查行动如何进行、在何处进行。

“北溪”事件发生后,各方普遍认为这起事件系“蓄意破坏”。去年4月,瑞典检方指出,制造爆炸的最有可能是“一个由国家发起的团伙”,但迄今没有公开指认任何与该事件有关的嫌疑人。此次瑞典检方结束调查,对相关情况依然讳莫如深。永奎斯特在公报中说:“我无法对瑞典调查结论发表进一步评论,也无法对瑞典调查中的任何嫌疑人发表评论。”

去年2月,美国知名调查记者、普利策新闻奖得主西摩·赫什爆料是美国联合挪威对“北溪”管道实施爆破,并披露了不少细节。因美国既有能力又有动机实施破坏,这一说法获得不少舆论认同。不久后,美国《纽约时报》和德国《明镜》周刊等媒体又抛出第三种说法,称爆炸事件可能由一个乌克兰团体制造,且乌政府不一定知晓。俄方指责这一说法是要包庇真凶。

目前,俄、美、乌三国均否认破坏“北溪”管道。分析人士指出,对实施调查的瑞典等欧洲国家而言,无论给出怎样的调查结果都很麻烦。如果咬定俄罗斯是幕后黑手,很难让国际社会信服,但如果把矛头指向美国或乌克兰,又将出现十分尴尬的局面。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7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瑞典方面因害怕揭开事实真相而结束对“北溪”爆炸事件的调查。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