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大都天下夸,长淮蟠山无垠涯”“淮水东南第一州,山围雉堞月当楼”……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无不重现了淮安昔日的繁华。淮安从何而来?流传已久的富足繁荣有什么凭据?近日,淮安两宋两河遗址博物馆开馆,填补了淮安2500年的城市发展史,难得一见的宋代历史遗存,也让淮安千年历史与运河千里风光在两宋交汇。2月19日,现代快报记者一探究竟,揭秘两宋时期淮安的高光时刻。
通讯员 黄洁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子璇 文/摄
淮安城市的原点,由此通江达海
淮安两宋两河遗址博物馆位于淮安市淮安区新城同心路西侧。现代快报记者从淮安市考古研究所获悉,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开凿邗沟,连接江淮,其北端入淮口称之末口,淮安城因末口而起,已有2500年的历史。2017年7月,天恒王府B地块施工中,在地下5米左右处发现了部分砖结构墙体,至2017年9月完成考古清理并定性为南宋水利工程遗址。为保护这一重要遗产,淮安区取消了原建设方案中的地下人防项目,2020年4月启动博物馆的土建项目,并于2022年12月完工。
经淮安区文物局跟踪清理,共暴露出4处砖墙体结构,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最南端两处墙体为闸坝,最北端两处砖石结构墙体为码头等设施。《淮安运河文化志》中记录着,专家结合现场出土的文物资料考证,认为该遗址应为宋代之前沿用的盘粮过坝码头遗址,是一处南宋水工古遗址。最南端两处墙体应为当时的闸坝,穿透木桩是为防止墙体在水流长期冲刷下发生倾塌。出土的刻有“淮安州”字样的铭文砖,足见该遗址体量之大,规格之高。总占地面积约为2500平方米,这些城砖来自淮安城各地,见证了淮安城的发展,目前这4处砖墙体也在博物馆内展出。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此处遗址填补了淮安2500年的城市发展史,也填补了古末口没有遗存的空缺,反映了宋元时期的闸坝水工技术,补充了宋代淮安的地理史、水利史、漕运史、战争史等,也印证了淮安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枢纽、运河之都、国际港口的重要地位。遗址的考古发现见证了淮安南宋时期的战乱和北宋时期的繁华,以及淮河、邗沟运粮河和淮安历史的传承演变。
春节游客日均万余人次,沉浸感受昔日繁华
一进馆,记者就被右手边的巨幅动态画卷吸引了,博物馆采用延时动画的方式展示了末口2500年来的生长与繁荣。据两宋两河遗址博物馆讲解员韩明月介绍,宋朝末口处十分繁忙,南来北往的船要依次盘坝入淮。在动画中可以看到,船至末口时先将货物卸下,再靠人力或畜力拉动木绞车将船舶从邗沟里拉上坝口,后缓缓放入淮河,再装上货物继续北行或西去。尽管是周一,还是有不少游客前来参观。韩明月表示,春节期间该馆日接待游客万余人次。
参观该馆时,可以通过遗址、码头、坊肆、酒楼、街市见证两宋时期繁华的楚州城。戴上3D眼镜,仿佛穿梭时空,游客会置身于南宋的战火之中,感受楚州的英勇与忠贞。此外,昔日楚州城美丽乡村的富足繁荣,文人雅事的悠闲自在,亭台楼阁的园林之美,烟柳画桥的繁盛都市,一一在眼前浮现,这也让人明白了为何北宋的楚州吸引了苏轼、黄庭坚、张耒、杨万里等人流连忘返。文人大家在楚州饮酒题词,留下许多称颂淮安的诗词。
北宋时期的末口尤其繁华,自唐朝以来,楚州就是沟通中外的港口城市,新罗人、日本人往来商贸,会聚末口,逐渐形成了新罗坊,在宋代时又成为北辰坊。坊间侨居、商贾云集,人头攒动。馆内还做了一处何家楼,著名的节孝先生徐积曾在他的诗《高楼春》中提到“是人俱爱何家楼”,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当年富庶安逸的北宋淮安人尝江笋淮鱼、听丝竹管弦、看歌舞杂剧的场景。
多处打卡互动,设置了考古课堂
在博物馆里,由北宋进入南宋,楚州的面貌也迅速转变,本是“汴都仰给漕运”的经济都市,变成了“南北噤喉”的边境要地。博物馆内设置了多处互动打卡项目,在前后两段遗址之间还设置了青少年儿童考古课堂,让孩子们能在遗址中进行真正的考古活动。比如,摇动手杆,就可以帮助武锋军抗击金兵。
在保卫楚州的互动游戏室内,不时传出阵阵欢呼声。“我是第一名,1040分。”家住附近的赵女士拔得头筹,她是最近听说博物馆开馆了,就带着家人一同来参观,没想到这么震撼,除了详细介绍外,每个互动游戏她都尝试了,很有参与感。
据韩明月介绍,南宋楚州的往事可谓字字泣血,楚州不仅是南宋东北边界门户,更是淮河向南通往长江的唯一出口,成为宋金主战场之一。宋金战争期间(从南宋建国到金亡国的107年),楚州城曾8次被金兵攻占或围困,最长一次被占领时长为6个月,也就是著名的楚州保卫战。直到1227年6月宋改楚州为淮安军,“淮安”才横空出世,世间也再无“楚州”。1234年宋改淮安军为淮安州,“依淮安居”由此近8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