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我满肚子痛,大小便都带血,您快帮我看看怎么回事?”2月16日,22岁的苏州小伙小张(化姓)精神萎靡不振,在父母陪伴下来到苏州市立医院门诊。他告诉医生,自己这两天咽痛咳嗽、头痛乏力、畏寒恶风,中上腹、右下腹、右腰背都很痛,此外还有便血、小便色红的情况。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高达
结合检查报告,医生诊断出他同时患上感冒、急性胃炎、输尿管结石、痔疮四种疾病。“通过体格检查我们发现,患者胃脘部按压痛,肾区、输尿管循行位置叩击痛,肛门内痔疮肿胀。”苏州市立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中医师陶智怡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尽管小张年纪较轻且体格壮硕,但这次“病来如山倒”,经过连续多日的折腾,小张的身体已经十分虚弱。询问后得知,春节期间,小张常参加聚餐,餐餐大鱼大肉,饮料更是一瓶接着一瓶,每天熬夜熬成“熊猫眼”。
“假期本是身心休整的好时机,但大家聚餐、游玩活动安排过密,反而给身体造成了额外负担。”陶智怡表示,进食过多、过饱,可能致使胃肠负担加重;过度进食油腻、荤腥,会诱发肝胆胰腺疾病;过度进食辛辣,容易导致产生口疮、痤疮、痔疮;过度喝酒、喝饮料,会促使肾结石、痛风发作;持续熬夜则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外感疾病侵袭。因此从年初五开始,门诊收治的像小张这样的患者就明显多了起来。
此外,这两天医院门诊上还有不少患者,莫名有情绪不佳、睡眠紊乱、食欲不振、不想做事等症状,检查下来,各项指标又都基本正常。“不排除是假期综合征在捣乱。”陶智怡说,假期综合征常见于假期结束后,重新适应工作或学习生活状态时,出现的一系列不适症状。“严格来说,这并非一种真正的病症,而是重新投入紧张生活而增加的焦虑感。因此市民不必太紧张。”陶智怡说,中医认为,可通过对生活方式的干预,尽快调整状态,实现迅速“回神”、告别假期综合征。
陶智怡介绍,节后饮食方面,宜清淡,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可适当增加山药、南瓜、大米、小米、大枣、鸡头米、薏米、木耳等健脾除湿的食物,也可以多吃生姜、大蒜、韭菜、洋葱、香椿、香葱等温性食物以升发肝阳、驱散寒气,振奋精神。同时,荠菜、马兰头、菊花脑、薄荷、茯苓、莲子、百合、西洋参、桂圆、茉莉花、佛手等,都有利于健脾养心、疏肝清心,调节情绪异常。”
运动方面,她建议市民节后应增加户外锻炼,如散步、打太极、做八段锦、慢跑、跳广场舞等,能有效舒展肢体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脏腑功能,帮助去除湿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