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就是元宵节了,正月十五闹元宵,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习俗。
“闹花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
南朝时,南京人就爱看花灯;南宋时,苏州的花灯品种多到数不完;而常州的万绥猴灯,带着浓浓的地方特色,吸引着十里八乡“闹元宵”……
还有有趣的踩高跷、精彩的太平龙灯表演,人们热热闹闹地欢庆佳节,祈愿新的一年顺顺利利、美好幸福。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文颖 宋经纬/文
赵杰 钱念秋 郑芮/摄
部分图片来自淹城春秋乐园景区
秦淮灯彩:火了1400多年
南京人爱看灯可是有传承的。南朝梁的都城在建康(今南京),当时就有看灯彩的习俗。
《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手工艺史》记载,南梁第二位皇帝萧纲曾写过一篇《列灯赋》,说“何解冻之嘉月,值蓂(míng)荚之尽开,草含春而动色,云飞采而轻来”。文中的“解冻之嘉月”“草含春”证明灯会的时间在正月。千年过去,这场正月里的璀璨灯彩,依旧在萧纲的笔下闪耀。
《列灯赋》
南梁 萧纲
何解冻之嘉月,值蓂荚之尽开。
草含春而动色,云飞采而轻来。
南油俱满,西漆争然。
苏征安息,蜡出龙川。
斜晖交映,倒影澄鲜。
九微间吐,百枝交布。
聚类炎洲,迹同大树。
竞红蕊之晨舒,蔑丹萤之昏骛。
兰膏馥气,芬炷擎心。
寒生色浅,露染光沈。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
朱元璋下诏将唐宋时为期三天的元宵灯会延长到十天,即正月初八为上灯节,十五为元宵节,十八为落灯节。后来,又规定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八为灯市,从此成为江南习俗。
当时南京的元宵灯会热闹空前,按照明人陈建辑的编年体史书《皇明通纪集要》记载:“正月元宵节,赐文武群臣宴,听臣民赴午门外观鳌山三日,自是岁以为常。”
鳌山指的是元宵节时官府制造的巨大灯景,由于花灯层层堆叠形似老鳌,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鳌山灯会”。
永乐七年的元宵节,皇宫午门前歌舞升平,皇帝朱棣带着文武百官与民同庆。上万盏小彩灯组成的鳌山灯会流光溢彩。到了大会高潮时,焰火齐放,钟鼓敲响,宫中擅舞的“仙子”们翩翩起舞,一幅盛世画卷徐徐展开,引得众人连声鼓掌叫好……
我们再来看清代时的秦淮灯彩。侨居南京的清代文人余怀称,“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秦淮的灯一亮,“薄暮须臾,灯船毕集,火龙蜿蜒,光耀天地,扬槌击鼓,蹋顿波心。自聚宝门水关至通济门水关,喧阗达旦,桃叶渡口,争渡者喧声不绝。”
范成大最爱苏州花灯
苏州的灯彩自古独树一帜。
《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手工艺史》记载,南宋词人周密写的杂史《武林旧事》中讲到了当时都城临安(今杭州)的花灯,说“灯品至多,苏、福为冠,新安晚出,精妙绝伦。”作为花灯的主要供应地,苏州的匠人妙手巧思,做出来的无骨灯、珠子灯、羊皮灯、绢灯、跑马灯……深受人们喜爱。
提起花灯,南宋平江府吴县(今苏州)人范成大的赞美滔滔不绝。即便身在病中,他也要用笔把印象中的家乡上元节(即元宵节)习俗记录下来,写成长诗《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
《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节选)
宋 范成大
斗野丰年屡,吴台乐事并。
酒垆先叠鼓,灯市蚤投琼。
价喜膏油贱,祥占雨雪晴。
篔簹仙子洞,菡萏化人城。
墙炬疑龙见,桥星讶鹊成。
小家厖(máng)独踞,高闬(hàn)鹿双撑。
屏展辉云母,帘垂晃水精。
万窗花眼密,千隙玉虹明。
薝卜丹房挂,葡萄绿蔓萦。
方缣翻史册,圆魄缀门衡。
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
映光鱼隐见,转影骑纵横。
轻薄行歌过,颠狂社舞成。
村田蓑笠野,街市管弦清。
诗中不仅描述了当时最常见的莲花灯,还有以动物形象设计的犬灯、鹿灯,仿植物的栀子灯、葡萄灯,以碎罗红白相间砌成的万眼罗灯,每一隙都能映成一朵花的琉璃球灯……小到可以抛在空中玩的灯,大到在地上滚动的灯,琳琅满目,造就元宵不夜城。
虽说元宵才是正日子,但灯却是要早早准备好的。范成大的诗《灯市行》中写道:“春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就是说虽然春节还没到,只要腊月连着几个晴天,人们就已经在街上挂满灯彩罗列成市。
“叠玉千丝似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两品争新最先出,不待三五迎东风。”最精美的花灯总是抢先上市,元宵节之前就已经开始争奇斗艳,再加上路边店里的阵阵歌唱声、叫喊、嬉闹,别提有多热闹了。
超有特色的万绥猴灯
“闹元宵”能有多热闹?看常州人花式玩转元宵节。
《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地方文化史·常州卷》里,从正月十三开始,常州城内大街小巷盛放花灯,星桥火树,而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晚更为盛大。
人们一路敲锣打鼓,表演太平龙灯,随着八卦阵、梅花阵、一字长蛇阵、月牙阵、蝴蝶阵等阵式的不断变化,产生不同的舞龙表演效果,热闹非凡。
更有意思的是万绥猴灯表演。表演时,队伍阵容壮观,演员一律戴特制的猴面面具,戴猴帽、穿猴衣,前有猴王、魁星和大旗开道,一路锣鼓喧天,威风凛凛。
还有高跷,最盛时期在光绪年间,木匠街的匠人们闲暇时制作木质高跷娱乐嬉戏,久而久之便闻名全城。
常州木匠街高跷以表演水浒一百零八将为主,表演者高大威猛,当年曾路过西瀛门城墙,甚至两步可以跨过当时的东仓桥,技惊整个常州城。
更有好事者集合五六七人各提锣鼓,在通衢深巷且闹且行,称之为“晾街”,又叫“浪街元宵”。妇女们结队出行,则叫“走三桥”。
元宵晚上的热闹场景,让所有人难忘。“倘遇晴晚,灯月交辉,则金鼓之声满城彻夜,士女骈阗(pián tián),摩肩联袂而游,午夜不绝,晨行者往往拾得堕钗遗珥云。”
边看花灯,边吃美食。在常州,小粒无馅心的叫作糖圆,大颗而有馅的叫“元宵”。元宵节这天必吃的就是这两种,寓意团团圆圆,甜甜蜜蜜。
猜灯谜
有面无口 有脚无手
又好吃饭 又好喝酒
(打一物)
答案:桌子
弯弯一座桥 架在半天腰
七色排得巧 一会不见了
(打一现象)
答案:彩虹
一字有五口 与门交朋友
顺贴人人爱 倒贴家家有
(打一物)
答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