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江苏文脉

正月十五赏花灯? 我正月十三表示不服!

老吴每年都有到夫子庙买盏荷花灯的习惯

老门东“最长的龙”引得人们去打卡

《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地方文化史》 《江苏文库·精华编》之《官场现形记》

白鹭洲灯会游人如织▶

明天就是元宵节,正月十五赏花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规矩。问题来了——你正月十五赏得,我正月十三就赏不得?

还真别说,古往今来,正月十三一直是赏灯的好时节。比如在南京和周边一些地区,正月十三叫试灯日,就是为正月十五做“彩排”的。

来吧!本期,文脉君再一次邀请到南京著名节目主持人吴晓平,与大家一起探秘“正月十三日,赏灯正当时”。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凡 王子扬/文

顾炜 王凡 王曦 顾闻/摄

扫码关注

江苏文脉公众号

正月十三,试灯日

明天就是元宵节,你就这么急不可耐,要提前去看灯?

吴晓平老师哈哈一笑,念起他儿时的童谣:“娃娃哎,出来玩灯笼,不要你的红,不要你的绿,就要你的红蜡烛。”

老吴说,正月十三确实是看灯的好日子。在南京,看灯起于正月初八,止于正月十八。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创始人”,他规定,放灯期间,正月初八、十三、十五这三天叫灯节,其他的叫灯期,这三个灯节又各有名称,初八叫上灯日,十三叫试灯日,十五叫正灯日,到了正月十八落灯。

关于正月十三赏灯,文脉君也找到两位江苏文坛赫赫有名的大咖来作证。

头一位是淮安人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十一回写了这样一个情节。话说,唐僧师徒来到天竺外郡,一个叫金平府慈云寺的地方。寺里僧众热情,留唐僧在此地多逛逛,感受一下当地的节日气氛。他们是这样说的:“今日乃正月十三,到晚就试灯。后日十五上元,直至十八九,方纔谢灯。”

盛情难却,唐僧师徒也都兴致很高,凑了这个热闹。“当晚只听得佛殿上钟鼓喧天,乃是街坊众信人等,送灯来献佛。唐僧等都出方丈来看了灯,各自归寝。”

还有一位是常州人李伯元。他的代表作《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一卷,介绍了清朝一段鲜为人知的官场“潜规则”。

就说,当时一到正月,脑满肠肥的贪官会以请春酒为名,让实缺的官员来家吃顿饭,大赌特赌。正月十三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日是正月十三。俗例十三夜上灯,十八落灯。”因为官场上一到二十要开印,各官有事,便不能任情玩耍了。

江苏人过正月十三 大显神通

翻开《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地方文化史》,会看到江苏各地相异且有趣的过正月十三习俗。

比如常州,“从正月十三日开始,城内各街便盛放花灯,祠庙庵观悉皆星桥火树。”

比如扬州,“灯市,正月十三开始,正月十八落幕,正月十五为高潮。饮食上,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一说。”

比如苏州,“苏州旧俗,农历正月十三日为猛将诞日,官府致祭,游人骈集于吉祥庵。庵中燃铜烛二,大如杯棬,半月始灭,俗呼‘大蜡烛’。”

比如镇江,“西郊圩村有竖‘圩灯’之俗。节前,在圩上预先竖好套着竹环的圆塔形桅杆,正月十三日,将各色灯彩扯上桅杆。”

至于南京,看灯时间也是有故事的。过去上灯就正月十五一天,到唐玄宗的时候增加到三天,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到了北宋又增加一天,从正月十三到十六;到南宋变成了正月十三到十八……自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起,又把上灯日提前到正月初八,这样形成了“起于初八,止于十八”的传统。但由于朱棣后来迁都去了北京,所以这个风俗,仅仅固守在南京。

清朝时,南京的灯市有3处——评事街、夫子庙、建邺路旁的笪桥。清代甘熙《白下琐言》文中记载:“笪桥灯市由来已久,正月初鱼龙杂沓,有银花火树之观,然皆剪纸为之,若彩帛灯则在评事街迄南一带。五光十色,尤为冠绝。”这里的“鱼龙杂沓”,指的是鱼灯和龙灯。

花灯属南京最好,过去扬州、苏州的灯也不错,但这些年已渐渐衰退。

老吴韶韶: 花灯是长长的年味的延续

中国人赏灯的悠远历史中,也凝聚着温暖的民间记忆。

吴晓平儿时住在南京贡院街,他至今记得过年期间一家一家从大杂院里面一个个地排队出来玩花灯的情景。手上举着好看花灯的人走在前面唱着歌,没灯的人就牵着前面人的衣服,排成长龙,在贡院街上走来走去。南京的上灯起于正月初八,止于正月十八,所以节日里都要拎一盏花灯,“那时候的夫子庙可不像现在这么热闹,整个夫子庙过节的气氛就靠花灯燃起来的……”

令老吴记忆深刻的是,那时候都是自己制作蜡烛,插到荷花灯或者兔子灯里面。倘若灯买小了,风一吹,把灯烧着了,小孩子就会哭着跑回家,跟父母闹。过年嘛,图个吉祥,父母就会再买一盏灯,“过年的喜怒哀乐都跟花灯有密切的关系,灯也是长长的一种年味的延续。”

因为有花灯的情结,老吴每年都有到夫子庙买一盏荷花灯的习惯。看着那些忙碌的花灯艺人,他不由想到年轻时在城南小厂,很多工人做花灯的场景。每年从春天开始就收各种各样的篾子,弄得手上全是裂口,把这些篾子全扎成灯架,整整要扎一年。那时候房子小,做好的灯一个个全插到房梁上头。等快过春节了,再把红纸黄纸绿纸蓝纸一起买回来,开始糊灯,然后就盼着老天爷千万不要下雨雪,好到夫子庙卖灯去。

“过去那些灯彩艺人想都不敢想,今天的秦淮灯会会这样热闹。过去夫子庙的灯会跟现在哪能比?根本就不能比。现在你看我们南京的灯彩,从夫子庙延续到东关头,从东关头延续到老门东,现在从老门东一直铺到白鹭洲,南京金陵城整个都是灯。”老吴说,太平盛世一盏荷花灯,它蕴藏着绵长的文化记忆,照亮了我们的前程,也照亮了我们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