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占全国3.2%的耕地,生产了全国5.5%的粮食,不但端稳了江苏8500多万常住人口的“饭碗”,更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2月22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落实农业现代化走在前重大要求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内容(以下简称“一号文件”)。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2个省委一号文件。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一号文件锚定“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目标,聚焦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明确了着力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等7个方面30条重点工作,并力求在更多领域、关键环节率先实现突破。省农业农村厅、省文旅厅、省科技厅、省自然资源厅、省财政厅等部门有关负责人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赵丹丹 卢河燕
2024年粮食总产量将达752.1亿斤
“长期以来,江苏‘三农’工作基础扎实、成效明显,呈现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良好局面。”江苏省委副秘书长李荣锦列举了一组数据:江苏粮食总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2023年达到759.5亿斤的历史新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48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07:1;乡村建设迈出新步伐,农村民生持续改善。但对照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目标,也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
李荣锦表示,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稳产、增收、四提升”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稳产,就是切实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确保全省今年粮食播种面积8124.9万亩,粮食总产量752.1亿斤,深入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集成创新,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加大对全国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工作支持力度,高标准农田建设省级总投入不低于上年。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120万头左右,规模养殖场保有量稳定在5000家以上。
“今年将把着力点放到大面积单产提升上来,集聚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组织实施粮食单产提升行动。”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巫建华表示,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有机质提升行动,二是重大品种攻关与普及推广行动,三是全程机械化与智能化推进行动,四是重点技术突破与集成应用行动,五是规模经营发展与专业化服务行动。
增收,就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一号文件提出四方面举措,一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二是大力支持农村地区创业。三是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四是深入实施富民强村帮促行动。
发展“美丽乡村+”非遗、民宿新产业新业态
“四提升”,就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农业科技与装备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一号文件明确,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做好做足“土特产”文章,鼓励每个农业大县至少培育1个10亿元以上特色产业。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健康、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持续举办“苏韵乡情”休闲农业系列推介活动,培育10个休闲农业精品区。深化拓展“水韵江苏”品牌内涵,持续办好省乡村旅游节、“绿美江苏生态旅游”系列推介活动。
“刚刚结束的春节假期,全省195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共接待游客近800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25.1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2023年春节假期日均增长52.8%和48.3%,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拾峰表示,下一步,将大力发展“美丽乡村+”休闲、非遗、民宿、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一批以运河风情、滨海湿地、江畔休闲、江南水乡、竹海茶田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集聚区。大力推广农文旅融合成效突出村镇的有效做法和经验,积极打造田园文化艺术、旅游风景道、村跑、村BA、主题研学等乡村旅游新业态。用好省级文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旅游发展基金,对乡村旅游龙头示范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举办贯穿四季、覆盖全省、展现节气民俗特色的主题活动。
加快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在提升农业科技与装备水平方面,一号文件要求,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深化支持南京国家农高区建设、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建设,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办好科技小院、亚夫科技服务站。加快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和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先进农机装备创制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
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赵建国表示,一是着力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上下功夫。二是着力在加强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下功夫。三是着力在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应用上下功夫。“比如,推动长三角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高效运行,示范应用农业科技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200项,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新建100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号文件对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作出相关部署,新建100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14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新建和改造提升绿美村庄310个,新建农村生态河道4000公里……
一号文件还明确有序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新改建农村公路2000公里,更新改造农村供水管网1800公里,持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省自然资源厅一级巡视员李如海表示,2024年,将按照高水平完成规划发展村庄所在行政村规划全覆盖、全省乡村面上规划管理依据全覆盖的目标,重点做好加强村庄发展分类引导、高质量做好村庄规划编制实施、提高村庄设计水平等三方面工作。
建设形神兼备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推进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一号文件明确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功能,强调重点抓好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促进乡村振兴、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等工作。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公永刚表示,一是做好凝神铸魂的文章,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做好服务群众的文章,更好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让全省22281个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真正用起来、活起来、强起来”。三是做好传承弘扬的文章,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四是做好城乡融合的文章,共同建设形神兼备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培育产业振兴带头人,打造“乡村工匠”
新农人是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一号文件明确,大力培育“新农人”队伍。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400人。分层分类培育高素质农民15万人。“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创业就业专项培训1万人次以上。加快培养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专业人才,打造“乡村工匠”。
江苏还将选优派强驻村第一书记,锻造政治过硬、知农爱农、业务精湛、群众认可、堪当时代重任的“新农干”。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推动政策落实
财政政策方面,一号文件明确,优化多元投入机制。加强涉农资金项目监管和绩效管理。切实落实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政策。推动“财政金融支农16条”政策落实。
省财政厅副厅长倪国强表示,2024年,省级财力预算安排“农林水”支出216.37亿元,同口径增长13.1%。加上通过土地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等,省级财政安排的支农预算总额达335.2亿元,较上年增长31.96亿元。省财政将进一步调整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省级补助政策,全面取消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所需建设资金全部由省以上财政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