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9日是第十七个国际罕见病日。10岁的小迪(化名)来自辽宁省鞍山市,3岁时被诊断为先天性“无痛无汗症”。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这是一种罕见病,患者既没有痛觉,也感觉不到温度,且从不出汗,孩子会不自主地把手指咬得血肉模糊,此类病例全国仅有百余例。2023年10月开始,小迪来到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虽然经济上很困难,但小迪的妈妈从未放弃,她说,无论发生什么,都会全力以赴治疗下去。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高达
不自主啃手指,夏天必须待在空调房
据悉,小迪并不是家庭中唯一患有此病的人,比她大4岁的姐姐曾在一段时间内反复骨折,1年当中骨折了4次,后通过基因检测,小迪和姐姐均被确诊为“无痛无汗症”。
“刚知道时,我们都特别绝望。”小迪妈妈说,由于感受不到疼痛,小迪常常会不自主地去啃自己的手指,直到血肉模糊都不会停下。除了不能感受到疼痛,小迪还不能够正常出汗,夏天必须待在空调房里,一出门就会发烧。
2023年8月,小迪突然持续高烧不退,右下肢出现疼痛并伴有肿胀。9月,在当地医院进行了“右大腿清创引流术”后仍不见缓解,不仅持续发热,髋关节肿胀愈发严重。同年10月,小迪来苏大附儿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苏大附儿院骨科主任医师任秀智是治疗“无痛无汗症”领域的专家。任秀智介绍,小迪这次住院主要是右侧髋关节的感染,有关节的脱位,脱位以后里面产生大量的积液,慢慢地骨头就被积液侵蚀掉了,并激发了感染。目前,在任秀智的治疗下,小迪的感染情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控制。
目前病情稳定,治疗周期会非常漫长
任秀智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先天性“无痛无汗症”又称遗传性感觉和自主神经障碍(HSAN)Ⅳ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率是几千万分之一。病症的主要表现为:无痛觉、无汗、发热、感染等症状。目前苏大附儿院的“无痛无汗症”住院患儿共有3例。
“目前对于小迪来讲,病情已经稳定住了,生命体征维持得比较好,没有出现危急的重症情况,后面我们希望伤口能逐渐愈合。眼下先进行抗感染治疗,稳定后才能进一步药物治疗等。”
任秀智介绍,患有“无痛无汗症”的孩子自身的生长能力是不足的,自我组织的生长周期非常长,并且对细菌的抵抗力也不够,所以整个治疗周期会非常漫长,目前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权威明确的诊断方法和指南,孩子的家庭会面临很长的住院周期。
目前,小迪妈妈已经只身在医院照顾小迪4个多月,小迪也已经进行了多达十几次的清创手术,伤口很深,足有拳头般大小。看病已经花去了近30万元,除异地医保和医院慈善救助之外,还需要持续治疗和医药费用。小迪的姐姐由奶奶和爸爸照顾,爸爸无法工作,在家附近摆摊赚钱。小迪妈妈也加入了“无痛无汗症”的病友群,家长们每天都在群里交流孩子的病情,相互鼓励。
面对持续产生的高额医疗费用,小迪的妈妈哽咽着说,只要还有希望,她就不会放弃治疗。“亲戚朋友能借钱的都借了,希望有爱心人士能够帮助我们渡过难关,我们绝对不会放弃!”
■新闻链接
国际罕见病日
为何定在2月最后一天
国际罕见病日是每年二月的最后一天。
2008年2月29日,欧洲罕见病组织(EURODIS)发起并组织了第一届国际罕见病日。选择此时间点是由于这是每四年才出现一次的日子,寓意罕见。
2009年2月28日,欧洲、北美、拉丁美洲等30多个国家的罕见病组织参加了第二个国际罕见病日的活动,其后在各国的一致拥护下,将每年二月的最后一天定为国际罕见病日。
2024年2月29日,是第十七个国际罕见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