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5版:小记者

漫步常州文脉 领略状元风采

成睿老师向小记者讲解古常州状元文脉

作为常州古巷代表之一的青果巷,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而著称,为了引导小记者们领略青果巷的状元之韵,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寒假期间,由现代快报(常州)小记者工作室联合中国邮政常州市分公司集邮与文化部共同组织小记者们参与了一场主题为“漫步常州文脉,领略状元风采”的活动。

小记者作文选登

在古色古香的状元邮局门口,一幅巨大的常州状元榜让我印象深刻。榜上从右到左列出了22个名字。老师介绍说,在中国1000多年的科举历史上,一共出了504位状元,其中22位就来自常州。常州真是人杰地灵的历史名城,身为常州人的我,感到非常自豪。

随后,小记者们来到二楼听讲座。讲座中,屏幕上的一句“学而优则仕”引起了我的注意。老师解释道,古人发奋读书,努力钻研“四书五经”,是为了走上仕途,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我对此深受触动,现在我们刻苦学习,已经不像古人一样仅仅为了出仕做官,我们的理想是实现美丽的中国梦,也就是讲座上提到的周恩来总理说过的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常州市实验小学 三(5)班 金卓妍

指导老师 万蕴慧

成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历史上的常州状元以及科举制度。原来古时候的人,要考取状元实在不易。他们不光竞争者众多,还要经过院试、乡试、会试,最后才能参加殿试。我喜欢的大文豪苏东坡就曾说:“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所以一千多年间,只有五百多人成为状元。真是太不容易了!

随着科举制度的废止,我国也逐渐进入了高等教育时代。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周恩来、钱学森和袁隆平的事迹。他们都是国内外知名学校的毕业生,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周总理从小立下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长大后辛勤工作,为人民创造了美好的生活;钱学森爷爷被誉为我国的“航天之父”“导弹之父”,他推动了科技的发展;袁隆平爷爷培育了杂交水稻,让千千万万人吃上了饱饭。他们都是我们心中当之无愧的“状元”!

常州市实验小学三(1)班 申芯菲

指导老师 丁文玉

青果巷,常州的文化脉络,仅几百米的小巷孕育了近百位进士和无数名人,被誉为“江南名仕第一巷”。今天,我们的目的地——状元邮局,就坐落在这条巷子的东首。

踏入邮局,满墙的邮票和明信片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充满好奇的我们期待着探索这个陌生的邮政世界。在“大熊”老师的引导下,我了解到状元是科举考试的全国冠军,而一甲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我自豪地分享了这一知识,赢得了大家的欢笑和赞赏。

老师还展示了古代的皇榜,讲述了科举制度1300多年的历史。科举不仅是为了选拔人才,更是为了“学而优则仕”。但学识并不等于人品,例如常州出的状元周延儒就是一个反面例子。因此,我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品德的培养。

当大熊老师介绍状元诗人王维时,由于我对王维的生平有深入了解,我幸运地赢得了全场唯一的奖品。这让我倍感自豪和开心。

最后,我们动手制作祈福牌,小心翼翼地写下心愿,挂在树上祈福。

常州市实验小学二(3)班

张牧涯 张沐禾 指导老师 许婷

通过大熊老师的讲解,我了解到中国封建科举制度是皇帝选拔人才的制度,持续了1300多年,共考取500多名状元,其中常州就有20多位。要成为状元,需经过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的层层选拔,竞争极为激烈。身为常州人,我深感自豪!作为小学生,我对这些状元充满敬意,并立志要好好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还了解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和高等教育时代的兴起。大熊老师生动地介绍了北洋大学的由来和发展,它为中国现代大学体系奠定了基础。在电子屏幕墙前,我们观看了介绍985、211等优秀大学的视频,并通过触摸屏选择了自己心仪的大学。我内心充满憧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理想的大学,用所学知识回馈社会。

最后,我们写下心愿并挂在许愿墙上,期待梦想成真。

怀德苑小学三(2)班 秦晨熙

指导老师 夏丽萍

状元起源于隋唐时期,最初是通过推荐制度产生的,被推荐的人需要接受外貌审查,外貌端正者才有可能成为状元。然而,这种制度导致贵族子弟更易获得此荣誉,穷苦人家难以企及。为了更公平地选拔人才,隋朝杨坚创立了科举考试,主要考察文学和事务处理能力。考试分为四轮,从童生考起,依次升为秀才、举人、贡生,最终考进士。一旦考中进士,便可获得高待遇和荣誉,如状元牌坊、状元仪仗,进入翰林院,最终成为官员。

常州市实验小学三(1)班 史巡艺

指导老师 丁文玉

烟雨江南,童生梦状元。走进青果巷的朱红色状元邮局,唐朝至清朝的状元榜映入眼帘。我国科举制度历经1300多年,仅出500多名状元,常州便占几十人。吟诵常州状元的诗句,我感悟到远大志向和深思熟虑的重要性。古代考状元历经院试、乡试、会试、殿试,极为不易。相比之下,如今学习环境与条件优越,考试难度降低,更应珍惜时光,踏实求知,遨游知识海洋。

常州市实验小学三(5)班 房慕泽

指导老师 万蕴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