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读品周刊

万历皇帝与丰臣秀吉的史诗对决

《龙头蛇尾:明代中国与第一次东亚大战,1592—1598》 [美]石康 著 周思成 译 孙中奇 校 理想国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3年12月

如果提起明朝万历年间,大家的脑海中是否首先会跳出一个百事颓废,兵力孱弱,即将走向衰亡的时代?如果提起援朝战争,首先被想起的也往往是抗美援朝战争。其实,早在明朝万历年间,也发生过一次援朝战争,这场战争也许并不那么为人所熟知,但它至今依然对东亚各国之间的关系产生着深远影响。这场战争也被称为“第一次东亚大战”。

美国历史学家石康(Kenneth M.Swope)将目光对准这场“壬辰战争”,借助着丰富翔实的史料与独特的视角为我们详细地复原了这场战争,写成了《龙头蛇尾:明代中国与第一次东亚大战1592—1598》一书。在书中,石康不仅生动地再现了“壬辰战争”中的重要战役,还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立体、复杂的万历皇帝。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陈曦

从明朝视角来研究万历援朝之役

1619年4月中旬,萨尔浒之战,明朝派出四路大军讨伐不久前崛起的后金新汗努尔哈赤(1559—1626),结果三路溃败。此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这场战略决战中取得胜利的后金(后称满洲),不断扩张他们的领土和势力,大明帝国却日薄西山。正如史家黄仁宇所言:“1619年初的辽东之役,结束了明朝在该地区无可争议的统治,也让满洲能与明朝分庭抗礼。”

尽管多数学者承认,在满洲崛起过程中,萨尔浒之战是一个决定性事件。这场战役常被视为给明朝的坟墓又撒下一抷土(且作用颇大),这座坟墓则是此前数十年间一点点挖好的。

在军事史家石康看来,在萨尔浒之战前,有整整50年时间,明朝与蒙古相安无事,数次插手缅甸的边境争端。在东北和西北,明朝在女真和蒙古地区发起袭扰和精准打击,镇压了西北要塞宁夏的一次大规模兵变,两度调遣数万军队将日军逐出朝鲜,在西南方向调遣二十多万大军平定了播州土司的叛乱,还对形形色色的盗匪和土著发动了多次小规模作战。自始至终,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明朝仍是东亚的霸主。

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比起草原上的游牧民,内地的汉人王朝不太尚武,对外偏好采取守势。而明代的武力,就被广泛指责为帝制中国历史上最弱之一。但明朝存续的大部分时间里,军事制度是王朝统治中一个充满活力、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超过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这个制度有效保证了世界上人口最庞大的帝国的总体和平与稳定。

尽管明代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和平安宁的时期之一,史家范中义指出,自1368年到1643年,明朝进行了约275次规模不等的战争,这还不包括晚明抵抗满人的各次战争。江忆恩也认为,在此期间平均每年发生1.12场对外战争。他认为,明朝实际上是一个颇有侵略性的军事强权——“比起静态防御和绥靖政策,更偏好攻势战略”。

这种作风要求军事技术持续进步,尤其是火器。明朝在15世纪初便创建了神机营,并在16和17世纪及时地引进了外国的先进火器。范中义认为,广泛装备火器,或许是明朝军事成就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朝着更现代化的战争方式的进步。孙来臣更是提出,明朝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火药帝国,根据他的论证,直到1500年,中国都是全亚洲最主要的火药技术输出者。

丰臣秀吉的野心

16世纪末,经过张居正的改革,明朝一扫颓势,年轻的万历皇帝采取积极和颇见成效的边疆政策,延续了明朝的军事中兴,但朝廷党争也愈演愈烈。未来的后金汗努尔哈赤征服女真各部,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新兴力量。宣祖李昖治下的朝鲜饱受党争之扰,内政荒疏,军备废弛。出身卑微的战国枭雄丰臣秀吉平定各方势力,渐次统一日本列岛,开始把目光投向大陆。

1592年春,企图征服明朝的丰臣秀吉集结大军于名护屋城,下达了渡海侵略作战的命令,兵锋直指朝鲜。5月,日军登陆釜山,一路势如破竹,朝鲜君臣无力招架,紧急向明廷求援,一场持续六年、投入数十万将士的东亚大战由此拉开序幕。

《龙头蛇尾:明代中国与第一次东亚大战,1592—1598》将目光对准这场战争——我们通常所说的“万历援朝战争”,或者朝鲜通常所说的“壬辰战争”。当时的日本希望打破明朝主导的东亚国际秩序,于是进攻朝鲜,由此引发了明朝对朝鲜的军事援助。

在本书中,石康重视运用中方史料,关注战争动员、战略战术、军事技术、后勤补给和战场环境,分析内政、外交与军事的互动,对围城战、山地野战和海战等诸多战斗细节的描述扣人心弦,立体地讲述了这场大战的来龙去脉。在他看来,万历援朝之役是近代东亚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场战争,不仅改变了当时三国的历史走向,也深深影响了今天的东亚地缘政治格局。

何谓“龙头蛇尾”

“龙头蛇尾”这个题目颇有深意。作者在书中对此进行了解释:龙和蛇是十二生肖纪年的一部分,先后相接,1592年到1593年正好相继是龙年和蛇年。书中作者引用过一种朝鲜的史料,叫“龙蛇日记”,朝鲜人之所以取这个名字就是因为其中记载了龙年和蛇年这两年的事情。

该书译者、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周思成认为,关于“龙头蛇尾”,其实亦有石康自己的判断在内的。他认为日本的进攻是类似于“龙头蛇尾”的,朝鲜本身没有什么对外战争,朝政的党争很激烈,武备比较松弛,一开始日本的进攻是非常猛烈的,所以也特别顺利,很快就占领了朝鲜的南部、中部甚至是北部的各道,但这是龙年的情况——“龙头”。至少对于日本人来说,战争的进程是很顺利的,甚至是很有希望的。

但第二年的战争进程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痛苦的经历,因为随着李舜臣带领的海军加入,包括明朝的援军,还有朝鲜各地义兵的抵抗,日本人第二年的战争进程是非常不顺利的,这场战争就草草收尾了。日本方面,对丰臣秀吉而言,战争的结局与他的野心以及他对这场战争的期待非常不符合。他当时想“一超直入大明国”,除了进攻朝鲜,还想以此来进攻明朝。但“蛇尾”的结局,证明他的野心是完全不切实际的。

当时的历史与现在的我们

该书中,石康重新审视了明朝在“万历三大征”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军事实力:当时帝国各地的人员、资源的调配,兵力的重组,以及大规模远距离投送兵力的能力等。石康认为当时的明朝是一个保留了相当一部分军事实力或者说威慑力的政权,而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百事颓废,开始决定性地走向衰亡的转折点。石康认为当时明朝还是有一定活力的,特别表现在它的军事技术和对东亚局势的远程干预和控制的能力上,这些还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这场战争对于我们今天讲的明清易代,或者说明亡清兴到底有什么影响?周思成表示,虽然像石康所说,明朝在这场战争中,作为一个逐渐走向暮年的帝国,仍然保留了一定实力和雄锋,但最终战争的结果还是给明朝带来非常大的财政负担。包括在这场战争之间,满洲趁此机会逐渐崛起了。这场战争对于明朝的命运是很重要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值得讨论,但毫无疑问,对于整个晚明发展历史是一个决定性事件。

周思成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其实在于其对东亚国际局势的宏观观照。书中关于这场战争对明清以来国际秩序的探讨,特别是关于中、日、韩三国在东亚互相博弈的历史,以及它对我们今天彼此之间看法产生的影响的内容,比如说中国人如何看待日本,朝鲜人、韩国人看待日本人,都是非常精彩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