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内,杭州高架桥上宾利车主殴打宝马车主事件已发酵成公共事件。
2月25日,杭州警方发布杭州钱塘快速路上宾利车驾驶员伤人的警情通报。当事双方系表兄弟,因经营纠纷而出现别车、持刀殴打的情况,犯罪嫌疑人被刑拘(详见今日快报A6版)。
一起私人纠纷,本该在私人领域解决,却演变为一场重大事件,且“爆”了热搜,令人惊诧、唏嘘。
值得一提的是,下车劝架、阻止事态进一步恶化的比亚迪车主,是浙江浙杭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孙子见。
这起事件引发众多网友关注,“宾利”“宝马”“比亚迪”自然是关键词。表面上看,正是这些车标所带有的价值意象,引人一探究竟。对此不必感到奇怪,毕竟,关于事件报道,“豪车”往往是“吸睛”因素。人们试图透过“豪车”信息看到更多“内幕”,哪怕这个故事是狗血的,也不妨碍观察一番。这也是新媒体时代、直播时代所带有的一种特性。
但应该看到,这起事件绝不是什么“车标”之争,更不是汽车品牌的“三国杀”,而是不折不扣的刑事案件。而在这起事件中,不仅有冷冽的“刀光”显现,还有普通人的热血和道义触动人心。
相关视频传开后,网友纷纷为现场下车劝架的大哥点赞,形成“全网寻找劝架的比亚迪车主”的热门词条。孙子见向媒体表示,事发高架桥上,他担心发生更严重的事故,不仅被打者有影响,打人者也一样。“我在救人的时候也跟宾利司机说,我其实救的是你们两个人。”他的话引发网友点赞。诸多细节足以证明,对于这起事件,公众更为关注的是公共价值。事实上,在相关信息逐步汇聚后,公共表达也展现出宏阔的、沉稳的场景。
据报道,2月25日下午,比亚迪方面表示,决定对孙子见的车辆终身免费维修保养,并奖励20万元。公司正在考虑设立“比亚迪车主正能量及见义勇为奖”,对正能量及见义勇为车主给予5万~20万元的奖励。
近年来,对于热点事件中的“品牌露出”,各家企业越发重视。上个月,有消费者晒出家中1997年生产、至今也正常使用的洗衣机后,威力洗衣机表示予以免费换新。在“焦点”瞬间即逝的前提下,一些品牌敏锐地抓住了机会,甚至让自己“挤”入舆论场。这比单纯投放一波广告,还要“实惠”、高效。
你可以说这也是“蹭热度”,但并不能否认这种做法总体上无伤大雅、带有正向激励内涵。显然,当人们在一起事件中独特的、高光的表现得到品牌认可和支持,不仅双方的双向奔赴被促成,社会能见度也被拓展、提升。这一点有助于消解事件发酵过程中的泡沫和浮云,从而让我们以更理性、深刻的视角观察事件。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