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无锡首例“人工心脏” 移植手术患者朱先生顺利从重症医学科转入普通病房,接受进一步康复治疗后即将迎来出院。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运用完全国产自主研发生产的人工心脏,让年仅49岁的重度心衰患者获得“心”生,实现终末期心脏疾病治疗领域重大突破。
朱鲸润
心衰患者病情危重
四年前,朱先生因长期胸闷气喘前往就医,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全心扩大、心力衰竭”,病情已处于较为严重的阶段,但因年龄等顾虑,朱先生还是依然决定采用抗心衰药物保守治疗。
2023年11月20日凌晨,朱先生突发呼吸困难伴咯血,120急救将其紧急送至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入院时朱先生口唇青紫,已处于休克状态。急诊医生当机立断,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转入重症医学科进一步治疗。
“人工心脏”成救星
扩张性心肌病终末期引起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脏疾病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又被称为“心脏病里的癌症”。在与家属交代病情并进行反复讨论后,重症医学科立即启动体外生命支持团队,为朱先生实施体外膜肺氧合(ECMO)进行循环辅助治疗,并行床边血滤进行肾脏替代治疗。
经反复会诊、讨论,朱先生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心脏移植,要么植入“人工心脏”。但如果等待心脏移植,匹配到合适的心脏可能要很久。植入式左心室辅助装置系统,即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治疗,是目前唯一可以挽救生命的途径。
“人工心脏”是模拟心脏运行功能,由血泵、驱动装置、监控系统、能源四部分构成。与心脏移植不同,“人工心脏”移植不需要摘除患者原有的心脏,相当于给心脏“加装马达”,相当于一个“长程的ECMO”代替心脏的泵血功能,从而维持人体的血液循环,让生命得以延续。
实现生命的重启
面对疾病的指征和患者的需求,江南大学附属医院立即着手准备无锡市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各相关科室严阵以待。
2023年11月28日,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麻醉科、胸心外科、超声医学科等多学科紧密配合,手术如期开展。此次使用的人工心脏由中国自主研发,具有更大功率,对血细胞破坏性更小,相容性更好,不容易形成血栓,从而减少了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历时4个小时,手术成功将“人工心脏”植入患者体内,随着“人工心脏”启动运行,体外循环机顺利停机撤除,患者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正常、平稳,手术成功。
术后重获“心”生
手术只是移植成功的第一步,围手术期病人发生的一系列病情变化随时威胁着朱先生的生命,重症医学科团队制定了精准的个体化监测、评估、治疗和护理方案。同时与多学科紧密合作,联合超声医学科加强心包积液引流改善心脏功能,联合康复医学科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加强早期重症康复治疗。伴随时间一天天的推移,在医疗专家和护理团队的共同努力和患者自身的积极配合下,患者由床上的简单肢体活动过渡到能够下床走动,小便也终于恢复,经过将近100天的精心照护,朱先生的病情逐渐趋于稳定,心功能在人工心脏的辅助下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在2月26日正式离开了重症医学科,开始下一步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