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大江苏

张用宪: 大地绿色播种者 古树名木“保护神”

张用宪在检查古树的生长情况 宿豫宣传部供图

现代快报讯(记者 杨亦文)宿迁不仅是江苏的“生态大公园”,更是华东的“绿肺”,宿迁的绿色生态,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汗水。其中,有一位老人的付出和奉献尤为突出,他就是宿迁市林业站退休林业专家、宿迁市宿豫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五老宣讲团”副团长——张用宪。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张用宪江苏“最美志愿者”。

张用宪毕业于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先后在黑龙江省苇河县林业局、云南省黑白水林业局等地工作过。1981年,张用宪调回家乡宿迁工作,任嶂山林场场长。1998年7月,张用宪到龄退休,而他把享受天伦之乐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守护古树名木的事业上。

在宿迁市区中山路上,有一棵长在路中间的法桐,法桐的周围砌上了保护的水泥池,南来北往的车辆行人分别走在水泥池的两侧,既安全又是一处难得的景观。你或许不知道,这棵树是张用宪保护下来的。

当时中山路面临拓宽改造,按照计划,这棵法桐是要被砍掉的。张用宪知道后说,这棵法桐是1956年种植的,已经长了几十年了。在宿迁像这样的法桐已经很少了,为何不能保留下来呢?为此,张用宪四处奔波。最终,在张用宪的坚持下,施工方更改了方案,保留了这棵法桐。

因为很多古树生长于乡村的偏僻地方,张用宪只得骑着自行车一趟趟风雨无阻地往乡下跑。2001年的夏天,张用宪到离家近100公里处的泗洪县天岗湖乡去调查一株有300多年历史的麻栎树。当晚,他就住宿在天岗湖乡的一个农家,一面帮主人家剥玉米,一面对他们讲述保护古树名木的重要意义。

泗洪县大部分地方都属于岗土地,不下雨的时候硬得像石头铁块,下雨的时候又特别黏脚。有一次他到泗洪县的归仁镇察看一棵古树,正好遇到下雨天,烂泥不仅黏脚而且还黏自行车,没办法,他只得把自行车扛在肩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20多里的路竟然走了三四个小时。

白天在外面四处奔波,晚上回到家的时候往往都已经八九点了。简单地吃点东西,张用宪还要在灯下整理白天记录的资料,往往一忙都忙到凌晨。功夫不负有心人。张用宪白天寻访、晚上做笔记,耗时10余年,骑坏了4辆自行车。他最终骑单车行程5万多公里,找到了4237棵古树,亲手绘出了宿迁古树名木分布图,并花10年时间,写出了7万多字的著作《宿迁古树名木志》。

宿迁项王故里景区里的项王手植槐,为三代再生树,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这棵树是当年项羽16岁离开家乡之前栽下的,被美国的一位生物学家誉称为“天下第一槐”。

2001年底,张用宪发现项王手植槐从枝梢到树干有一半枯死,忧心忡忡。为了给项王手植槐“治病”,他自费去往北京、南京等地,虚心向林业专家们请教,最终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复壮方案。方案敲定后,他全程参与对项王手植槐的换土、施肥、浇水、涂油防腐、喷注复壮素等工作,复壮后的项王手植槐长出了新的枝叶,重新焕发了生机。

2009年他向当地政府提出《关于邀请专家商榷项王手植槐干形修复及枝条支撑防断的建议》,并从2010年起开始培育子代项王槐,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16年年初成功培育出了6株项王手植槐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