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体教融合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之一。代表委员就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体育教育等话题,集思广益、建言献策,提出了“让孩子们每天户外运动两小时”“发挥好体育中考导向作用”“营造家庭体育氛围,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鼓励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任教”等一系列建议。
预防“小眼镜”“小胖墩”的良方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健康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厉彦虎长期关注儿童青少年健康。他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整体趋势向好,但仍存在肥胖、近视、脊柱弯曲、心理障碍等问题,而导致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症结”是孩子长期缺少阳光照射、久坐少动。这个调研结果得到了运动康复、生长发育、眼科、心肺、心理等医学领域专家的认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说:“体育有很多功能,不只是在某项运动中拿金牌。体育其实是教育的一部分。”
“体育是最好的挫折教育、磨难教育、成长教育。”厉彦虎说。
孩子们经常在阳光下运动,不仅能强健体魄,更可以有效预防近视,降低近视风险。相关代表委员表示,要解决“小眼镜、小胖墩、小驼背、小焦虑”等问题,深化体教融合是关键,体育锻炼是良方。
让孩子每天在户外运动两小时
如何让身处校园的孩子多到户外活动?一些代表委员建议,可以从拉长课间、保证体育课时、提高体育课质量入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乒协副主席、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主任王励勤说,虽然现在孩子锻炼时间比过去多了,但离每天不少于1.5小时的户外运动时间仍有差距,一些学校还存在课间10分钟被占用的情况。他在提案中写道,希望延长课间时长,鼓励孩子们都在课后走出教室、走向户外。
“儿童青少年每天要保证两小时户外运动。”厉彦虎建议,小学一至五年级的上课时间和课间可考虑改为半小时,六年级至高中学段课间改为20分钟。“所有拉长的课间,都要让孩子在户外运动,这对改善视力、体态、心理健康都大有帮助。”厉彦虎说。
发挥好体育中考的导向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我国冬奥首金获得者杨扬欣喜地发现,很多地方正在逐步完善体育中考,以此督促青少年锻炼。
杨扬建议要发挥好体育中考的导向作用,转变“为成绩才运动、为考试才锻炼”的观念,科学设置考试内容,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让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融,不再“一考定终身”,引导家长逐步认识到孩子拥有强健体魄、健全人格比分数更重要。
营造家庭体育氛围 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
不少代表委员表示,手机等电子产品已成为部分孩子锻炼路上的绊脚石。过分沉溺于打游戏、刷视频,让一些孩子越来越不爱运动。
要转移孩子对电子产品的注意力,家长可帮助他们培养运动兴趣,让他们的生活充盈有趣,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减少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厉彦虎建议,家长要多花时间陪伴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运动氛围,比如周末到郊外远足,融入大自然,这对孩子开拓视野、促进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鼓励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任教
部分代表委员认为,体育老师是学校体育的中坚力量,他们能带领和培养青少年热爱体育、享受体育并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决定了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
部分代表委员建议,要鼓励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通过务实举措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
刘国梁说,退役后的每一位国家队运动员都是宝贵财富,他们既有专业知识,还有体育精神,不仅可以培养成千上万的体育教练,也可以进入校园教书育人,成为孩子们的榜样。这些人才出现在学校,不仅能让学校体育受益,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发掘和培养也有促进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女子标枪奥运冠军刘诗颖建议,相关部门可出台更多配套措施,为这些运动员提供教师资格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育人、教学技能,为今后的执教生涯打下基础。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