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掀起“文旅热”,“非遗+文旅”也在深度融合。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文联副主席、苏大苏绣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苏州高新区镇湖刺绣研究所艺术总监姚建萍带来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标准化工作的建议。
姚建萍介绍,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这些非遗是旅游业发展的优质文化资源。但她也发现,随着非遗与旅游融合深入开展,各地面临着非遗旅游开发无序、非遗保护与商业利益冲突、非遗相关旅游景区管理混乱等问题。参加全国两会前,她联合紫金非遗管理与品牌传播研究中心进行了调研,建议加强非遗与旅游融合的标准化工作。
姚建萍说,建议加强非遗与旅游融合标准化工作的组织管理。“目前,国家层面成立了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各省市大多也成立了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但是成员多以旅游业领域的企业家和专家学者为主,相比较而言,遗产保护、民俗和非遗领域的从业者和专家学者较少。”她建议建立“非遗和旅游标准化专家库”,专家库增加非遗保护和民俗领域的专家学者,提升非遗与旅游融合的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同时,发挥各非遗领域行业协会作用,制定非遗与旅游融合标准。
另外,她建议制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在旅游业中的使用标准。姚建萍说,根据国家公布的非遗名录体系,统一明确非遗传承人和非遗项目的名录级别,便于游客清晰识别,以防非遗标识乱用和以假乱真。
“规范非遗与旅游融合的程序与过程也很有必要。”姚建萍建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标准化管理规范》,一方面鼓励非遗进入旅游景区,或者以非遗为中心建立旅游体验基地,制定相关评定办法;另一方面明确非遗项目与旅游融合的程序和过程,实施“备案跟踪管理制度”,即非遗传承人和非遗运营商须在区县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进行行政备案后,方可开展旅游营运业务;在旅游目的地,组织专家成员对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开发利用进行跟踪指导,提升非遗的展示、传播和利用效果,促进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赵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