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版:读品周刊

解锁金陵世家的传世密码

金戈

《金陵世家》 金戈 著 南京出版社

扫码看视频

南京自古出“世家”。像南京人熟悉的“金陵甘氏”,可以一直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秦国丞相甘茂,如今甘氏存有甘熙宅第;又如清乾嘉年间以经学享誉儒林的陈授一族,绵延七世,出现了陈作霖、陈作仪等代表人物,老宅在安品街20号“品园”;再如老城南净觉寺东曾是中国第一位回族探花伍长华的府邸,它的背后是明代迁居金陵的伍氏一族。还有马府街郑家、钓鱼台吴家、鸣羊街胡家、文昌巷童家……这些家族传承有序,被南京这座古城所滋养,也以不同的方式,回馈着南京。

南京究竟有多少“世家”?这些“世家”对城市有怎样的影响?家族后人又在何方?南京史志专家金戈深耕地方志研究二十年,通过十多年对20余家族谱等史料的收集整理和不间断的田野调查,用一本《金陵世家》给予回应。这是目前关于南京家族历史及其文化传承的第一本书,涉及20个家族,涵盖四代以上的家庭成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历时200余年的社会演进史。金戈试图破解金陵世家文化传承绵延不绝的奥秘,也就此呈现了他们为南京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凡/文

牛华新 郑芮/摄

1

“世家”一词出自《孟子·滕文公》,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金戈在书名中借用世家一词,但他想强调的是那些家族世世代代保持了家风和文化传承,并为国家和城市发展作出过积极贡献。

据金戈的考证,“金陵甘氏”是南京最古老的土著。秦上卿甘罗、东吴时期的将军甘宁、东晋时期于湖敬侯甘卓均出自甘氏家族。甘氏家族世居南京江宁区小丹阳小甘村,明朝中期举家迁入南京市区。清朝乾嘉年间,甘国栋行商致富,在城南南捕厅买地建房,嘉庆四年(1799)正式迁居于此,经过几代努力,渐成“九十九间半”的庞大格局。甘氏迁入南京新居后,以友恭堂为新堂号,“友恭”即“兄友弟恭”。甘氏子孙承家族遗风,人才鼎盛,甘熙作为商入仕的杰出代表人物,在家族中最有名望,这也是甘家大院又名甘熙故居的原因。甘家后裔甘櫯,退休前就职于南京财经大学,遵从父亲生前嘱托,把家谱一点一点地整理出来。

伍氏家族定居南京也很早。他们是明初迁居金陵的,始祖伍儒是外国人,原籍西域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因精通历算天文,于1369年到南京任职钦天监。自他之后,连续六世都任职于钦天监。到明神宗时,六世祖伍浩任职于礼部,之后转而从商,做起了国际贸易,经营与中亚民族有关的皮毛生意。伍浩生八子,分立八堂,其中两堂世居南京三山街、铜作坊。伍氏出过一位探花伍长华,鸦片战争前夕,他和林则徐一同在湖广地区禁烟。他居住的探花第位于中华路152号。

在南京生活600年以上的除了甘家、伍家,还有“陈(作霖)”“郑”等家族;从外地迁徙而来的“邓”“姚”“童”家族,定居也有100年左右;还有“蒋”“万”家族,尽管他们其中一部分人带着本土文化的熏陶,去上海创业,但“根基”都在南京。

金戈说,金陵世家的出现是由南京的城市特性所决定的:清代以前,由于南京是江南乡试的科考中心,以历史人文取胜,被称为“天下文枢”之地;民国以后,高校云集,学术大咖纷至沓来。特别是以内秦淮河为中心的“老城南”区域,成为望族聚居、文人荟萃、商贾云集、市井繁华的所在,绵延千年而不绝——棉鞋营的赵家、膺福街的卢家、颜料坊的夏家、仓巷的杨家、三条营的蒋家、箍桶巷的万家……

2

今天的南京是“世界文学之都”,在繁盛的文学史中,也少不了一个个金陵世家的名字。譬如,明末探花顾起元的著作《客座赘语》被认为是“南京记事中的里程碑”,对晚明南京城市日常生活作了全景式的呈现。

顾起元曾以殿试一甲第三授翰林编修,任过南京国子监司业、吏部右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等职,但他在57岁时辞官,把自己在南京西南角古凤凰台侧花盝岗的杏花村宅邸更名为“遯园”,遯即遁,“遁园”,即“隐遁之园”,用顾起元自己的话说是“舍仕趣隐”。《客座赘语》是顾起元听闻座间朋友言语随手记录编订而成的。

据金戈考证,遯园是顾起元及其家族后人的生活之地,曾经位于花露岗39号,历经400余年不变。在金陵诸园中,遯园素有“名迹”的嘉誉。遯园于1972年被拆除。《遯园记》碑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院,是当年故居拆除时,顾氏后人主动打电话让博物馆搬走而得以存世。

另一部笔记体文集《白下琐言》也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金陵甘氏后裔甘熙耗费40年完成,成书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专记金陵山水、名人遗事等,详细查考利病、沿革,内容包括名胜古迹、经济状况、文化生活、风俗人情。

程先甲创作的《金陵赋》也值得一提,创作于光绪十八年(1892),那年他只有21岁。此文被称为自西晋左思《三都赋》之《吴都赋》以后的又一部全面描述颂扬金陵的鸿篇巨制。程家居住在大百花巷11号,是程先甲于20世纪初购置,百年以来,程家一代代人在此坚守。

民国时期,朱偰与父亲朱希祖共同调查南京名胜古迹,朱偰所著的《金陵古迹图考》《金陵古迹名胜影集》及《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是历史上对南京地面文物的第一次普查,成为最早系统介绍南京历史文化遗存的著作,而朱偰保护中华门城堡的义举也让南京人感佩。朱偰旧居位于清溪村1号,朱偰后人一直在整理出版前辈遗作。

金陵世家对南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了文学,政治方面有以“忠”为名的卞家、以“义”为荣的邓家;经济方面有曾经奔波于古丝绸之路上的吴家;教育方面有连续四代编纂百科全书的杨家、第一位华人大学校长陈(裕光)家和三代致力于基础教育的姚家;建筑方面有建筑与园林大师童家;艺术方面则有被誉为“动漫鼻祖”的万家……

3

在金戈看来,在南京世家绵延不断的文化传承背后是世世代代保持的家风。

走进老门东清代慈善家蒋寿山故居,展板上有弘一法师题写的家训:“安本分 学吃亏”。蒋家的蒋春华、蒋春源两兄弟勤奋创业,以运输官盐起家,点滴聚财,最终成为南京首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培养出叔侄两代院士。

东晋名臣卞壸父子忠心报国、为国捐躯,以忠贞为代表的金陵卞氏家族,源远流长,已经繁衍生息到七十世有余。学术大家、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卞孝萱是卞氏后人,晚年号“冬青老人”。卞孝萱的长子卞敏受父亲的学术影响,父子合作出版《刘禹锡评传》,在父亲去世后,他又为父亲出版《冬青书屋藏名人书画选》。次子卞岐为父亲编成《卞孝萱文集》七卷本,并在父亲《郑板桥全集》的基础上编辑出版《郑板桥全集》。卞孝萱也很重视孙子、孙女的教育,1980年将扬州的旧居变卖之后,他特意用其中的一万元设立了“家庭奖学金”,用来对第三代中认真读书的孩子给予一定奖励。

2017年完成的《金陵陈氏家谱》,主修人是金陵陈氏后裔陈颐,他是南京史志学家陈作霖的五世孙。记载内容起自迁宁始祖陈栋,迄于清末。这一次修谱,陈颐依据的是1924年版《金陵陈氏谱略》,增加了“家族概述”和“家史资料”两个单元,收录了一些家族重要成员的传记、著作、诗文及亲属和各方面对家族成员的回忆纪念及研究文章,提供了一些人物和事件的细节。

金戈曾陪同陈作仪(陈作霖弟弟)的重孙女陈红“寻根”,到安品街“可园”旧址探访,看着后人们的寻亲场景,金戈从中看到了世事变化中那些永不磨灭的记忆。“南京这座城市,素来就有尊敬先贤的优良传统,大街小巷里散落着众多的名人故居,但这些世家留下的不仅仅是故居,还有家谱,更有薪火相传的文化传统。”

金戈

文史专家,长期从事南京历史文化研究、南京近现代文化名人及其家族史的研究工作,在各级书刊发表文章40余篇,著有《金陵世家》及论文《家谱、家传及城市文脉——金陵世家家族文化初探》等。

■对话

为这座城市

多留下难忘的记忆

读品:您为南京的史志研究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曾经为愚园复建提供资料,也曾历时五年参加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的筹备工作,是什么激励着您一直在默默前行?

金戈:早在上世纪80年代读黄裳先生的《金陵五记》,促使我更加喜爱南京这座城市。2004年,在恩师杨献文先生的指导下,我拿着清末方志学家陈作霖先生《凤麓小志》和《东城志略》书中的手绘地图,以中华门城堡为中心,向两边的门西与门东历史文化片区延伸。2006年,在直接从事地方志工作之后,再读《金陵五记》,被里面的一句话深深打动:“我的理想,是能将历史与地志糅合在一起。然而此事的确太难,正是非有见识有魄力不办”。从此,我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不断提高在“史才、史学、史识、史德”方面的能力与水平。做家族史研究,最为明显的成效是能够让世家后人了解家史全貌,促使他们团聚在一起。比如2011年6月11日晚,在我的努力之下,胡氏家族的两支族人不但得以重逢,还对建设中的胡家花园景区的规划布局和景点安排提供意见和建议。写童家后人时,我这样写道:“他们和祖父一样,都认为建筑师是有社会责任的。”可以说,同样的社会责任感激励着我,我希望能够为这座城市多留下些难忘的记忆。

读品:您在书的后记中写道,这本书是与金陵世家的后人们长期合作的结果,请您谈一谈与后人们的交往。

金戈:其实,在撰写《金陵世家》之前,我就与一些世家的后人有过“合作”,比如我和顾家后人顾晓明一起为促使明代金陵名园“遁园”纳入老城南复兴规划提供历史依据,与胡家的后人胡维辛一起为清末金陵第一私家园林“愚园”的开园策展。第一次接触家谱,是在2013年。我从卢前儿子卢佶先生那里获赠《润州开沙卢氏南京支七修家谱》,他详细地向我回顾了编修家谱的过程,特别总结出对传统家谱编修方法上的创新之处。我把这些写进书中,希望能将这一体现家族文化传承的做法传播出去。2023年4月,我再一次与他商讨,将它作为案例写进论文《家谱、家传及城市文脉——金陵世家家族文化初探》,刊登在《南京学研究》第七辑。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我把金陵世家的传世密码“藏”在了书的目录里:标题除了概括出每一个家族的个性特征,还指出每个家族在南京城的地理位置,如“诗书传家:南捕厅甘家”“融合进取:三山街伍家”。

读品:在南京史志方面,您接下来还有什么新的计划吗?

金戈:下一步,我将在《金陵世家》的基础上,从研读世家历史文献和著作出发,从作品与作者、作品与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家族兴衰角度,来评判它们的历史地位。同时,继续与世家后人保持联系,共同挖掘史料,再进一步考虑如何向广大读者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