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来碗鱼汤面

□南京 邵小华

美食的江湖,少不了面条的一席之地。炸酱面、热干面、担担面、锅盖面、奥灶面……哪个不是地方美食中响当当的招牌。但假如非要我说出自己的“面”中最爱,没有之一,那一定还是苏北老家的东台鱼汤面。

其实,东台鱼汤面多少也属名声在外。离乡读书工作40年了,每与人闲聊起“君自何方来”,对方多半会接我一句:“你是东台人?东台鱼汤面很有名哦!”那一刻便觉得,从小吃惯了的这碗面,能满足的不仅仅是胃,似乎还有我这颗小小的虚荣心。

东台鱼汤面的灵魂在鱼汤。做法大抵是将鲫鱼、鳝鱼和猪骨煎至酥脆,添沸水熬成头汤。然后如此反复,至少煎熬三遍,一锅等待与面条胜利会师的鱼汤才算大功告成。这时的鱼汤容不得再掺一滴水,完全臻于色泽如乳、滴桌成珠之化境。

若干次,被人问起东台鱼汤面做法上的秘诀,我答不上来,暗忖,无非鱼汤制作过程中非常耐心罢了。熬鱼汤是典型的慢工出细活,熬一锅上好的鱼汤,据说至少需要三个钟头。我不止一次见过凌晨三四点钟的东台城,除了树静灯疏,阒无人声,最能看到的,就是大大小小的鱼汤面面馆雾气氤氲,香味漫街,店主们早起赶制新鲜鱼汤的场景。忙碌的他们,永远是每天负责唤醒这座小城的使者。一俟天亮,这些坚守匠心做面的店铺,便会座无虚席,食客爆棚。店址偏些不要紧的,因有一碗好面在,食客们的味蕾就会认路,总能千方百计地寻来。

东台鱼汤面讲究大汤小面,即面不在多、汤汁要足,要让面完完全全“养”在汤中。这样,每一根面条都会深陷浓稠汤汁的重重包围,实现麦香与鱼香的彻底交融。标准版的东台鱼汤面还讲究在碗有型。那些大厨下面,很容易就把一旁人的目光吸引住。但见长柄漏勺一提一降,入碗的面条绝不可能是乱麻一团,而是横平竖直,井然有序,似一座金色岛屿浮现在鱼汤的汪洋中央。这种造型在面食上俗称“鲫鱼背”。这样的下面过程恰似一种艺术展现,不经意地散发着“非遗”的韵味。

如同有咖啡就会有咖啡伴侣一样,吃东台鱼汤面,倘若有两道当地特色的小菜佐餐,那就更加妙不可言了。一道是大蒜烫干丝,一道是韭黄炒文蛤,在东台人这里,它们都是经年流传的吃鱼汤面的绝配。嘬一口丝滑的汤面,再夹上一筷子小菜,两腮律动,鲜香甜脆的百般滋味便会在舌尖上群舞,好吃得让人眉毛要飞,仿佛天下美味尽浓缩在眼前的这碗面条中了。

值得一说的是,一碗可口的东台鱼汤面,离不开食客自己做最后的“画龙点睛”。店家端上来的面,鱼汤通常是原味,餐桌上总有胡椒粉和细盐二物摆着,由食客自主调味。胡椒粉用来去腥增香,细盐则是提鲜的高手,这两样入汤的多少与比例,对一碗鱼汤面的终极味道举足轻重。东台面馆里的那些老吃货,往往不假思索,信手一来,就能添放得恰到好处。这也让吃面平添了几分意趣与炫技。那些外地食客起初不谙这个环节,后紧忙跟着当地人有样学样,再食面条,拍案叫绝,一碗面旋即被吃得个碗底朝天。

有南京朋友二三,垂涎东台鱼汤面已久,问我在南京能不能吃上。我网上搜到家加盟店,立马做东前往。吃毕大失所望,朋友也嘀咕,这好像不是想象中的东台鱼汤面味道。我无心去辨店的真伪,草草结账走人。一再跟朋友打招呼,这回不算,下次去东台再请。但这事还是在我心里堵了很久,没有想到,一碗东台鱼汤面留给别人的印象好坏,会让我如此介意。